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书法与paper 精选

已有 7567 次阅读 2012-12-14 15:0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书法, xml


书法与paper

 

大家可能注意到科学网上很多博主对书法很有研究。我经常关注的两位是一老一小。一老指的是汪育才老先生,一小指的是小润润同学。汪老先生自不必说,绝对是功力深厚,笔锋苍劲有力,挥洒自如,千里伏脉,行云流水,俨然一位退隐山林的老剑客。润润同学,虽说初出茅庐,但篆刻也颇有功底,一招一式,倔强中透着灵性,执著中秀着潇洒,不禁让人感叹,像润润这样的九零后能对书法,篆刻如此感兴趣,如此痴迷,实在是难能可贵。君不见,随着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email凭着她的快捷,高效,经济等众多优点让人们宠爱有加。当然,以前的主要通讯方式-书信,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书法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记忆。

 

八十年代末,我刚上高中。在我们那个时代,当然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更没听说过什么email,大家的联系方式主要是书信。写信是很有讲究的,人们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点没错。那个年代社会还没有这么物质化,即使生活都不太富裕,大家对精神追求却很看中。这么说吧,一个人如果能写一手好文章,甚至一手好字,那都是让人很羡慕甚至崇拜的。当时的语文老师经常训诫我们,趁年轻,要练一手好字,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当时在我们学生中很流行的一位硬笔书法家叫庞中华,应该和汪国真,席慕容这些诗人同龄,大家都临摹他的字帖。我清楚地记得字帖的扉页写着一行字,是行书,“钢笔下的情思”。对书法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书法分行书,楷书,隶书,草书,魏碑,小篆等字体,这和电脑里排版的分类是一样的。虽说现在电脑的智能让人们很容易打印出不同的字体,似乎书法失去了她往日的风采和意义是应该的。但仔细想起来,从书法的作用来讲,虽说完全可以被电脑所代替,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传,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说起书法,刚才我提到庞中华的行书,当时我临摹了一段时间后,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他的风格,因为我觉着他的字风格太软,虽然很秀气,但太不张扬,不符合当时我们的个性。后来我们找来一本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字帖,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那个字写得太有气势的 (话说有点像汪育才先生毛笔字的风格)。当时那真叫爱不释手,每见一个字都要认真体会这个字如何起笔,如何轻重适当,如何布局。这里介绍一下什么叫布局,随便翻开比如说毛主席或汪育才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单把其中哪一个字拿出来,有时,你并不觉得有多好看,但众多的字放到一起,美感一下子就出来,这是一种布局的整体美,当然整体美是建立在个体美的基础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是有功力的,都是有情绪的。说起书法练习的情绪,是一种心境,真得挺有意思,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经常有这样一个体会,有的时候感觉来了,我都不知道手中的钢笔,或毛笔是不是在听我指挥,总之悬腕挥毫,一气呵成,当时看着自己的“杰作”,我都诧异,这是我写的吗?!这里强调一点,为了突出,或者说为了对比,我们通常用绿色的笔在白纸上竖向打很多整齐的条,如果精细一点就画成翠绿的竹林,然后竹林间一位黑衣人在翠竹中间闪展腾挪,刀光剑影,谱写一曲侠客行,那是怎样一种豪气!

 

当然,我刚才说的这种状态并不是时时都有。好的作品需要好的心境,其实是一种长期积累后的灵感突现,所谓神来之笔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其实这跟写paper是类似的。所谓类似,是说paper也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同样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临摹,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酝酿感情,需要灵感,需要神来之笔,同样讲究布局。一旦当你有段时间感觉来了,有那种冲动要写东西了,就一定要抓住,抓住这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尽量保持这种状态,让它持续更长时间,也许你的惊世之作就这样诞生了。人们都说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相通在哪呢?我的粗浅的认识是,她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在追求一种美,一种简洁,一种简洁的美。因为大自然的芸芸众生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中,经过亿万年的相互碰撞,作用,妥协,其自然规律最后一定是很简单并且是美的,否则上帝太累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642606.html

上一篇:淡淡地惆怅
下一篇:生活就是事儿叠着事儿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37 刘广明 陆俊茜 邢富强 鲍海飞 李学宽 陆雅莉 马英 张玉秀 唐常杰 陈小润 王海辉 庄世宇 李土荣 陈沐 刘波 李璐 廖晓琳 顾生越 武夷山 颜伟 李天成 肖振亚 李宁 田丰 余昕 赵斌 卢萌盟 曾泳春 曹建军 邵明飞 张伟 罗松 fansg anran123 yunmu ywh222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