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该戒掉科学网
上科学网开博客,从第一篇博文算起到今天快三个月了,期间竟然写了三十余篇博文,平均每三天写一篇。有好朋友善意地提醒,你最近怎么啦?哪有这么多闲心?这不是你的风格啊!要知道写博客,像你那么用心写,是很耗费心力的,不影响你的正经工作吗?朋友这么一问,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involved in 科学网了。人有时候,走得太急,会忘记出发的目的。
回想起当时开博客的初衷,很简单,是为了给自己疗伤。原因是那段时间,感觉科研上仿佛遇到了瓶颈,所谓瓶颈就是觉着创新的灵感突然感觉没有了,这给我的感觉非常不好,让我很受伤。以前的工作,虽然做得自我感觉也不错,论文也发了不少,但心里总觉得还不够,还应该有新的突破,但却找不到一个让自己振奋的切入点。这个阶段,已经没有博士导师给你指导,没有薄厚老板给你支招,这是一个孤独的阶段,孤独到我看了大量文献后感觉更加孤独,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这个状态让我非常不安。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方法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思维发散。于是我想总结一下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所谓科研之路,没准有意外的收获。怎么总结呢,写出来吧!写得尽量轻松一些,让自己沉重的心放飞一下。当时,一个朋友说科学网,藏龙卧虎,你可以在上面开个博客,跟大家交流交流也挺好。于是就有了那些“香港,美国,澳大利亚-我的科研之路”系列博文。
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科学网的确有不同于别的网站的地方。别的不说,单说实名制,硕士以上才能通过注册,就挺吓人。虽说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发帖人群的层次,但也把活力无限,最具创造力的本科生拒之门外,实在是有点可惜。此外网站允许匿名留言,表现了网站的极大包容与自信。其实,我觉得匿名留言,能捕捉到更多的实话,真话。实名,因为有据可查,难免发言者会瞻前顾后。另外,虚拟空间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最大优点就是大家互相都不认识,没有太直接的利益瓜葛,所以说起话来倒也直来直去,真实性很强,也更有价值。无论怎么讲,科学网真的是为很多海内外教授,学生,学者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平台。至于说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上能受益多少,抑或“受伤”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体,跟这个平台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以前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通常为得到一篇论文的原始数据信息,要花费很大周折,托朋靠友才能得到。得到以后会倍感珍惜,会吃透每一句话,每一张图,每一个表格。现在互联网发达了,数据库全了,找资料容易了,可问题也出现了,就是因为信息太多了,人们不知道怎么选择了,最后自己能认真读,研究的资料的广度,深度并没有因为信息的大量增加而同比增长。很多文献其实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当选择太多的时候,其实是最难选择的时候。有时,我感觉上科学网,也有同样的体会。因为科学网上的信息量同样太大了,光是子版块就有十二个,各路高手,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会锁定几个知名博主。之所以知名,那必定有其知名的道理,因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就是无处不在的辩证法。因为很多厉害的博主其实惯用春秋笔法,要想抓住他们的真实想法,还得真要用心去读。同样的道理,认真读一篇有深度的博文,胜过走马观花地读十篇,至于能受益多少,只有自己知晓。但科学网即使再有魅力,太多时间花在上面,必定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我想这也是很多博主高调休博,又羞答答地复出的复杂心理。我想这里面可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名人”效应。在当代中国,无论怎么样的人,无论怎样的方式,只要火了,出名了,就会跟利益挂钩,简单地讲就能发财,当然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坦率地讲,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崇拜名人,也希望自己成为名人,受到大家的尊重。有一天,当我写了十几篇博文的时候,竟然有那么多人在看,在留言讨论,我突然觉得有点受宠若惊,竟有点“名人”的飘飘然。于是,竟然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和读者纠缠于细枝末节的琐事,浪费了很多时光,这完全是自己内心“名人”惹得祸, 见笑了。
在澳大利亚,Early career researcher(ECR)一般是指博士毕业五年之内的科研人员, 今年我刚好博士毕业五年。一天,跟一些朋友探讨,像我们这样的ECR, 一天应该保证多长时间的工作强度才算对得起国家的工资,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有人说七个小时(澳洲是七小时工作制),有人说十个小时,有人说十五个小时,有人说我把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还感觉不够,真希望自己是个全能战士,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一天二十四小时用于自己喜欢的科研。我说我只需要五个小时。首先我必须声明,我可不是什么天才,普通人一个。我想说的是这五个小时,是有效的五个小时,是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的五个小时。坦率地讲,就按这个标准的五个小时,连续坚持下来,我都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有时不得不降到四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那么一天二十四小时减去五,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去呢?还去科学网吗?还是就此戒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