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鉴赏力
最近听朋友讲,国内不少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给博士论文打分其实主要还是看博士期间发表的几篇论文,都发表在哪些档次的期刊上。毕竟这些论文的发表都经过审稿人,编委,和主编的把关。这样操作似乎也不无道理。既然小论文的发表情况(数量和质量)就能决定博士大论文的水准,那还要答辩委员会干什么用?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学术鉴赏力的问题。
拿论文投稿为例,什么样的论文最容易发表?这取决于审稿人的水准。通常作者的水平和审稿人的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论文是最容易发表的。因为在这种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审稿人最懂作者的工作,也会给出建设性的意见。相反,如果作者的水平和审稿人水平相比差很多,这种情况下论文是最容被毙掉的。因为审稿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所谓降维打击,论文很容易悲剧。当然,另一方面,当作者的水平比审稿人水平高很多,审稿人没有能力判断作者的工作到底是创新还是垃圾,这就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审稿人经常会给出不正确的决定和推荐,这其实也在给期刊的副主编或主编出难题。所以,有经验的编辑在邀请审稿人的时候会选择适当的匹配,也就是说什么水准的作者会邀请相同档次的审稿人去审稿,这其实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这也就不难理解,并不是名气越大的牛作者的论文就越容易被接收,因为审你稿件的人也是同级别的牛人,评审会愈加苛刻。这就是真正同行评议的作用,会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水准不断提高。相反,学术评价绝不能搞田忌赛马。田忌赛马的最大问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质量,其中学术共同体的学术鉴赏力没有起作用,最终的效果是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
最开始提到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评议能力,这里的所谓评议能力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以上评审委员会的每个成员敢不敢公平公正的评议,这涉及到复杂的人情事故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评审委员们有没有能力给出公平公正的评议,这就是学术鉴别力的问题。我认为后一方面更重要。举个例子,高水平的评审人在审一篇小论文的时候,前面的Introduction部分基本就是一眼略过,大家都知道这部分就是在自圆其说,自我铺垫,审稿人所谓直击要害是指直接去看论文理论部分,甚至帮你把公式逐个推导一遍。理论到底有没有一点点进步,有哪些瑕疵,还是根本错误,一目了然。理论类的论文如此,实验类,计算类的论文也如此。也就是说,只有当论文的核心部分没问题了,保证有一定的创新性,才去看论文的其他部分才有意义,否则核心内容有硬伤,其他部分再华丽也没用。这就是我理解的评审人的学术鉴赏力的重要性。
说到学术的鉴赏力,单靠少数人高水平的鉴赏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国家同行评议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整体学术人的平均学术鉴赏力。那么如何提高整体的学术鉴赏力以至于提高整体的同行评议的水平呢?这里仍然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既然论文都可以全世界范围内同行评议,博士论文,基金,职称为什么不行?年前我被邀请评审加拿大国家自然基金委(NSERC)一个基金标书 (proposal)。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认真评完,很有感触。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这次评审我了解到了这个领域世界最前沿的进展情况。对申请人的做科研的思想,手段,以及抱负都非常钦佩并受启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只有真正融入到全世界范围的学术共同体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同时学术鉴赏力才会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你的同行评议才会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