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随笔
1. 有人讲招博士生,无论怎样面试,最后找到满意的概率跟抓阄的效果也差不多。师生一场其实靠的是缘分,相互运气成分很大。即使这样,我招学生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基础是否扎实,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学到的知识能否融会贯通。什么是idea, 灵感?在我看来,idea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也是我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是否有潜力的主要标准。如果能假设大家工作努力程度一样,一个人在学术上能走多远,基本由这两点决定。
2.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呢?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非常关键。什么是合理与否的标准呢?首先,课程讲义的深度和课程大作业的难度是一个重要标志。判断一个大学某个学科到底是几流水平,只要看他们主要学科主要课程的讲义水平,和大作业的难度就可以了。为了教学,我参考过国内外很多大学的讲义与课程作业。越是顶尖的大学课程讲义水平越高,大作业越难。相反,越是差一些的大学,课程讲义越简单,课程作业越糊弄。
3. 最近和一位老教授聊天。他告诉我他的课程的学生反馈意见中有的学生抱怨太难,大作业做了一天8个小时还没做出来。老教授说,学生懂什么?难不难,重不重要,我不比学生们懂啊?!容易,干什么容易?回家睡大觉容易。你现在不吃苦,选择了安逸,选择了逃避,将来的职场会让你加倍偿还艰辛。好好珍惜这大学四年时光吧,一旦你毕业了,再没有老师苦口婆心地给你上课,考你,“为难”你,职场会分分钟教你做人。
4. 很多人一直在讨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无存在的必要,我觉着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试想连平时的课程作业老师和学生都糊弄的话,你怎么期望本科毕业设计会是高水平?本科毕业设计的英文是 Final Year Project,翻译成中文就是最后一年的大作业。本科论文如此,没基础,没能力,研究生论文又能好到哪里去?这是一连串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5. 在我看来,科研也不是什么高大上,阳春白雪的东西。搞科研无非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大作业。当然,有的作业题目是别人给的,有的是自己主动找的。难度不同,仅此而已。不要动不动把科研上升到牛顿,爱因斯坦的高度,没有什么意义。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博士,教授也都是普通人,不是天才。有生之年,如果能做出像点样的工作,那是上天的眷顾,做不出来,那就甘做人梯。
6. 接着说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除了自己天生的悟性外,好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这个意识和能力。所以,学院层面在课程设置,以及各门课程直接的联系与区别方面,对学生要有意识的引导就格外重要了。举个例子,《有限元》这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如果学生没学过弹性力学,塑性力学 (有的大学开连续介质力学),对有限元的概念就很难理解。说起弹性力学,如果学生没学过材料力学,就搞不懂弹性力学相对材料力学的优势/劣势在哪里。有的学生在学习有限元的最后突然发现,搞来搞去最后就是解非线性方程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没学过数值分析,优化相关的课程就很难理解,很难跟得上,而这些课程的基础是微积分,高等数学的知识(谁说高等数学没用?)。另外,因为《有限元》是所有土木学生的必修课,如果你的课程设计只考虑到在结构,岩土领域中的应用,学环境的学生就会抱怨。那么你的讲义里就要加入有限元在流体力学中的例子。说了这么多,是想表达,本科这些课程的设计都不是随随便便,可有可无的,各个课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依存的。目前不少大学为了迎合学生的意愿,有些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下降。
7. 最后说一句,融会贯通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创造力,工作才会变得更有趣。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