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大学实验员(Technician) 精选

已有 8605 次阅读 2020-5-17 07:1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实验员/师(Technician)


 大学里的实验员,英文通常都翻译成technican,对于一个大学的科研,教学支撑是非常重要的。说起做实验,拿我这个领域的基本实验仪器为例,比如说土力学,岩石力学的加载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仪等等国内其实也有很多厂家在制作生产,欧美更是有非常成熟的公司在经销。经常做实验的老师,同学估计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国产的仪器虽然便宜,但三天两头出毛病,一个实验下来,仪器的问题就能把人折磨的身心疲惫。相较之下,进口的仪器,虽然贵点,但用起来就是让人放心。于是这就有一个恶性循环,在论文,基金的压力下,大学老师(实验员)已经没有心思,没有耐心,没有时间去研发,改进自己的已有仪器设备,现在有钱了,那直接进口吧,国外的仪器质量有保证。于是国产仪器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进口的设备就是万能的吗?就能包治百病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要知道,这些设备我们买来的其实只是使用权,通俗讲只是一个黑匣子,仪器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我们并不清楚,一旦出问题,我们更加是束手无策,如果想解决问题,还要高价钱请来人家的技术人员来处理(当然外国产品的售后服务一般也不错)。这只是其一,更值得思考的是,即使我们应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有人戏谑paper machine),发表了一些所谓的高水平论文,申请到了各类基金,其实多数也是跟踪性质的,因为工具不是你自己原创的。其实这跟购买商业软件,不知其然,所以然,不懂其根本原理,只是一味应用,其弊端是一个道理。

有时候,我很怀念在国内读研究生时,那些老教授(老师),当时虽然条件差,但有一股自力更生的精神。当时很多实验设备,进口的,根本买不起,怎么办?自己研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研制的东西,因为是直接针对自己的研究,都很有独创性。有些设备,虽然制作稍显粗糙,但设计精巧,独具匠心,在教学科研中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这些仪器设备,都是自己做出来的,程序都是自己编的,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如果使用过程中出问题了,能很快解决。所以,有时候感叹,那时很多教授真是全才。再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早就没有了这种自己研制的动力。能做的就是对实验数据的直接整理,分析,这样虽然省心,但就是感觉不踏实。

当然,一个教授,国内国外都一样,谁也不是全才,在当今学科分得这么细的今天,不可能,也没精力事事都通,术业有专攻,这都没有错。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实验室的技术员(technician)的水平真得非常高。通常一个专业的技术员一般就一两个,但负责所有教学,科研相关的实验工作。有时给我的体会是,这些技术员给我的帮助,指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授。这些技术员,不仅对岩土工程的的理论理解很深刻,(他们一般都有工程背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掌握已经到了了如指掌,随心所欲的地步。举例说,我博士论文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之前,跟教授已经讨论过n次,这个实验反复做了很多次,但实验结果跟理论预期一直差距非常大。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那个技术员经验丰富,找到了病根,是一个传感器出问题了。当时我很感叹他的经验丰富,但他熟练的机械,电子方面的知识,动手能力更让我吃惊。后来国内一个牛校的教授访问香港,跟他谈起这件事,他也无不感慨地说,这就是个宝啊,我们就缺这样的人才。哪天我专门邀请他去我们那里讲学。技术员听后,很吃惊,这有什么,在香港,这是对我们技术员最基本的要求,讲学?开玩笑了啦,我哪会讲什么学,这是你们教授的事。

说到香港的实验仪器设备,不得不说很多设备也是进口的欧美大公司的产品,不同的是,他们的技术员水平很高,有些就是从欧美那些公司高薪聘来的,所以绝对有实力(能力)在原来设备基础上改进,提高。据说香港的岩土离心机就是香港政府,投巨资建起来的,里面的很多技术员都直接或间接在欧美接受过正规培训,非常专业,当然工资也很高。有时候接待国内的教授来澳洲大学访问,参观,大家很喜欢去实验室看看,看看有哪些先进的设备,其实我倒是建议,如果可能,多接触接触那些实验员,多跟他们聊聊,收获会更大。国内大学实验室,技术员这块必须得到重视。如何重视,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继续探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233513.html

上一篇:人间烟火:豆腐
下一篇:如何做好本科毕业论文?
收藏 IP: 134.148.199.*| 热度|

29 郑永军 信忠保 周阿洋 孙颉 周忠浩 安海龙 郭战胜 杨正瓴 张晓良 夏炎 黄仁勇 武夷山 张永刚 谭平连 贺乐 刘铁 黄永义 郭胜锋 梁洪泽 唐小卿 俞翔 吴嗣泽 郭文炎 杨宪林 张红光 周健 杨金波 王林平 穆仕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