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不需要提速
很多人都说,现在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永远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但我们不能因为竞争而盲目地使自己提速。有些东西,我们是无法跨越时间的,是需要我们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我们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作为高校里的一名科研人员,教学如此,科研亦如此。
我们经常从各种新闻里听到在某某领域,我们已经从跟跑阶段,通过弯道超车,实现了领跑等等字眼。从宣传的角度,这无疑是激励人心的,但事实上,所谓的弯道超车谈何容易?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一味的提速而忽略了过程的点滴积累,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
最近这些年我们大学有很多国内来短期访问的博士生。坦率地讲,通过和这些学生交流,讨论问题,我发现这些年轻人都很优秀,非常聪明,非常努力,但也有一个让人非常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生,或者说大多数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很多作为博士生基本的训练严重不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跟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比,国内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训练强度远远不够。很多问题,都是懂个大概,一较真,就露馅了。我们很多老师私下聊天,如何评价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很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基础是否扎实,拿土木工程学科的学生来讲,我们看他们的简历的时候,会着重看他们五大力学的成绩,这是一个基本的指标。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即使再有情怀,也很难走地很远。第二点当然是兴趣,一旦你对科研有兴趣了,你就不会觉着天天泡在实验室,天天调程序是很苦很累的一件事情。当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她也是善变的,靠不住的。那什么才是更靠得住的呢?
这里我着重谈一谈第一点。我们以前的舆论一直在强调要重视本科教育,教授要回归本科生讲台。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似乎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研究生只要搞定SCI,就能体现科研实力了,至于研究生教学,无所谓。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我在18年前开始在香港读博士。刚到香港给我最大的冲击,或者说让我感到压力最大的并不是听不太懂的粤语和英语,而是选了当时香港几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以后,突然感觉国内之前的研究生课程跟人家的比太简单了,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后来去了美国做博士后,也去旁听研究生的课程,发现美国高校研究生课程(通常前两年都是在上课)比香港还变态地难。而恰恰是这种难,这种让人扒层皮的学术训练才能让一个研究生真正地成长起来。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是这块料,只要是你认真地,耐心地完成了这些课程,你能活下来,你的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将来在学术上就会越有潜力。你的个人能力才是最靠得住的。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要不要SCI?我们要不忘初心。我不禁要问,什么叫初心?初心无非是你的最初的理想,情怀。但理想,情怀这个东西更加是靠不住的。最硬核的东西仍然是你的实力。什么是实力?实力就是你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受过的训练。相比之下,就科研而言,研究生的课程,学术训练更加重要。你受到的训练有多强,你的能力就有多强。能力有多强,你在学术上就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所谓,0到1的突破,其实是需要过程的积累的。没有能力做基础,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从0到1的突破呢?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捷径,更没有什么弯道超车,我们能做的只有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终身学习。学生如此,教授亦如此。人生不需要提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