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人生不需要提速 精选

已有 10307 次阅读 2020-3-15 08:3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人生不需要提速


很多人都说,现在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永远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但我们不能因为竞争而盲目地使自己提速。有些东西,我们是无法跨越时间的,是需要我们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我们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作为高校里的一名科研人员,教学如此,科研亦如此。

我们经常从各种新闻里听到在某某领域,我们已经从跟跑阶段,通过弯道超车,实现了领跑等等字眼。从宣传的角度,这无疑是激励人心的,但事实上,所谓的弯道超车谈何容易?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一味的提速而忽略了过程的点滴积累,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

最近这些年我们大学有很多国内来短期访问的博士生。坦率地讲,通过和这些学生交流,讨论问题,我发现这些年轻人都很优秀,非常聪明,非常努力,但也有一个让人非常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生,或者说大多数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很多作为博士生基本的训练严重不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跟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比,国内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训练强度远远不够。很多问题,都是懂个大概,一较真,就露馅了。我们很多老师私下聊天,如何评价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很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基础是否扎实,拿土木工程学科的学生来讲,我们看他们的简历的时候,会着重看他们五大力学的成绩,这是一个基本的指标。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即使再有情怀,也很难走地很远。第二点当然是兴趣,一旦你对科研有兴趣了,你就不会觉着天天泡在实验室,天天调程序是很苦很累的一件事情。当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她也是善变的,靠不住的。那什么才是更靠得住的呢?

这里我着重谈一谈第一点。我们以前的舆论一直在强调要重视本科教育,教授要回归本科生讲台。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似乎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研究生只要搞定SCI,就能体现科研实力了,至于研究生教学,无所谓。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我在18年前开始在香港读博士。刚到香港给我最大的冲击,或者说让我感到压力最大的并不是听不太懂的粤语和英语,而是选了当时香港几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以后,突然感觉国内之前的研究生课程跟人家的比太简单了,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后来去了美国做博士后,也去旁听研究生的课程,发现美国高校研究生课程(通常前两年都是在上课)比香港还变态地难。而恰恰是这种难,这种让人扒层皮的学术训练才能让一个研究生真正地成长起来。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是这块料,只要是你认真地,耐心地完成了这些课程,你能活下来,你的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将来在学术上就会越有潜力。你的个人能力才是最靠得住的。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要不要SCI?我们要不忘初心。我不禁要问,什么叫初心?初心无非是你的最初的理想,情怀。但理想,情怀这个东西更加是靠不住的。最硬核的东西仍然是你的实力。什么是实力?实力就是你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受过的训练。相比之下,就科研而言,研究生的课程,学术训练更加重要。你受到的训练有多强,你的能力就有多强。能力有多强,你在学术上就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所谓,0到1的突破,其实是需要过程的积累的。没有能力做基础,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从0到1的突破呢?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捷径,更没有什么弯道超车,我们能做的只有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终身学习。学生如此,教授亦如此。人生不需要提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223576.html

上一篇:老外如何看SCI?
下一篇:开题报告的蓝图与细节
收藏 IP: 134.148.218.*| 热度|

74 刘建兴 赵志宏 杨田 郑永军 曾杰 左小超 徐绍辉 熊建华 吴明火 马臻 张国庆 韦玉程 黄辉军 刘全生 吉培荣 崔书溪 黄凯 郁志勇 张士宏 吴嗣泽 周忠浩 简美鹏 王立新 汤茂林 张红光 梁洪泽 王明明 孙振凯 贾玉玺 王安良 黎永丽 朱志敏 郭文炎 王德华 刘浔江 田丰 罗民 陈理 徐耀 蔡宁 卜令泽 范会勇 王启云 彭渤 代恒伟 黄永义 陈中 傅国旗 黄坚亮 罗娜 杨正瓴 韩玉芬 宁利中 任文龙 赵杰 王从彦 朱江峰 刘全慧 孟佳 马永亮 李雪 张阳阳 穆仕芳 高义 彭思龙 信忠保 邱星辉 崔锦华 苏保霞 李晓瑜 段含明 杨金波 张宇 fmjzj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