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的房子
小时候的农村里,家家的房子样子都差不多,拿国际标准称呼叫two bedrooms。既然是two bedrooms 当然是要有两个睡觉的卧室了。因为房子都是面南背北的,所以bedrooms(就是睡觉的屋)一个在东边就叫东屋,另一个在西边,叫西屋。中间的部分呢就是门厅,农村叫过堂屋。通常农村的过堂屋并不放家具。家具都在bedroom里,当时最流行的家具是靠北墙的一溜大木柜子,一般殷实一点的家庭,柜子的木料是很讲究的,不但要结实耐用,还要有很好看的花纹。有一种木材叫“水曲柳儿”,用它打造的衣柜花纹精美。谁家儿子娶媳妇,相家的时候,媒婆一定会指给未来的媳妇看清楚的。衣柜里面可以放衣服,棉被,针头线脑,大包小包的,甚至可以放粮食。衣柜上面正中间可以摆上毛主席像,瓷的。主席像的上面墙上通常是一面大镜子,镜子的两侧是两面印有山水画的窄一点的护镜,这样才显得不单调,而且很美。大镜子两侧通常会贴很多年画,说是年画,当然是过年的时候贴的,一帖就是一年。
过堂屋的功能其实主要是厨房。农村的厨房都要一口很大的锅,锅镶在锅台里,锅台连着bedroom的火炕。火炕是用坯说成的,什么是坯呢?坯使劲烧,越烧越硬,就变成了砖。锅台边上就是风箱,风箱要用手拉,才能把灶内的火吹旺。听妈妈说,这个古老的风箱是妈妈出嫁的时候从姥姥家带过来的,以前姥姥家要比爷爷家家境还要殷实,但后来都差不多了,妈妈经常这么说。妈妈做饭的时候,通常都是我拉风箱,我抢着拉,并不是因为我更加勤劳,而是觉着有意思。我很喜欢风箱拉起来抑扬顿挫的声音,像刚启动的火车。看着炉火越来越红,成就感悠然而生。有时候妈妈会给我一个生地瓜或一把花生放在炉灶火炭边炜着,一会儿我扒拉出一个尝尝,检查一下熟没熟,一会儿再扒拉一个,直到都检查完了,还没熟。最后只能接着拉风箱,浑身是力气。
妈妈做饭早餐通常是一大锅粥,我们叫秫米粥,学名就是高粱米粥,我不太爱吃,我喜欢大米粥,但当时大米很少。有时妈妈会在粥的上面贴一圈白面馍,我们叫鞋底子饽饽,因为它们长得像鞋底子,很好吃,因为是白面的,细粮。除此以外,因为我负责拉风箱,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经常会在炉灶里偷偷烧几条爸爸买的咸鱼。咸鱼就是很咸的小鱼,具体什么品种,我根本没时间研究,只知道是生的,不能吃。但一旦烧熟了,会往外冒油,焦黄焦黄的,这时候你一口鞋底子饽饽,配上那么一小块咸鱼肉,吃在嘴里,那个香啊。我当时跟妈妈说,这要是让我敞开吃,我能吃一锅!妈妈的笑容,炉火一映,更加温暖。
老家的房子都带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中间有一条水泥板小路,把整个院子一分为二。院子的左边有六个菜畦。菜畦尽头有一个压水井。压水井能把甘甜的地下水吸上来,可以饮用,也可以浇菜。通过压水井有一个主渠和六个菜畦相连。每每父亲压水浇灌菜畦,我都要抓紧机会把自己用纸折的小船放进水里,一艘艘小船在水里荡漾而去,那是我的梦。父亲总是微笑地看着我,六条菜畦就像我们姐弟六个一样,在父母的灌溉下茁壮成长。
父亲种得菜都是最普通的,比如黄瓜,洋柿子(西红柿),茄子。黄瓜秧子长得很快,长高了就用竹竿架起来,那些藤藤蔓蔓一路蜿蜒上去,又交织在一起,变得越发复杂。但无论怎么复杂,只要有一个小花瓜刺长出来,都逃不过我猎手般的眼睛。比起长成的大黄瓜,小黄瓜刺的味道更加鲜美,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虽说父亲有规矩不准吃小黄瓜刺,要等长大了再吃,我总是禁不住诱惑,吃之前还总是先发誓,这是最后一个,下不为例,其实我内心确实很纠结。
如果说小黄瓜刺的美味让我神不守舍,那么洋柿子绝对是让我神魂颠倒。洋柿子当然也是由小张到大,但它们成长的过程中颜色变化却很奇妙。我很着迷它们一点点红起来的淡定。它们越淡定,我越焦灼,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把一个关注了很长时间,半青不红的大柿子偷偷摘下来,然后藏到家里大衣柜最底层的棉被里捂起来,我倒要看看是捂红得快,还是张红得快?实验结果表明,还是张红得快,原因是我动不动就把大衣柜里的拿出来检查,次数过于频繁,有时光看表面还不甘心,还要检查里面。
中间小路的右边没有菜畦,因为长了两棵果树,一棵是杏树,另一棵也是杏树。春天,满院飘香,两棵杏树枝头竞相绽放美丽的杏花,引来无数戏蝶,翩翩起舞,不为了别的,只为了一份高贵。蜜蜂也不甘寂寞,他们穿梭着,忙碌着,有些憔悴,为的是那份执着。夏天来了,六月的腮红,拍在孩子们的脸上。花儿谢了,果子却红了。姐姐不知其中的奥秘,经常用竹竿去打看似很熟的它们,却经常被它们的酸涩退却,悻悻地离开。我确是聪明,只需用脚急促地震动一下树干,然后赶紧逃开,不然都会被落下的果子砸疼的。瓜熟蒂落,蓄芳待来年。
如今在澳洲,我们住的房子一如我的童年那个老宅,同样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却长满了杂草,每周我都为剪草做思想斗争。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曾经说过,你妈我俩要是十年前就去你那给你们种菜去,院子荒着太可惜了。
时间如果能倒流该多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