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郑风田:“自我剖腹”悲剧有没有解?

已有 3152 次阅读 2013-10-18 12:0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河北农民“自锯病腿”所带来的举国伤痛还未过去,又传来广西平果一名79岁农村老人重病自己切开腹部“动手术”不幸身亡。接连发生的惨痛事件,使人们反思,为何发生这些惨剧?谁是罪魁祸首?板子又该打向谁?看了网上的议论,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个该被打板子的国家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如果我国也象英国、加拿大等国一样实行了终生免费医疗制度,这些农村老人也就用不着这些对待自己了。这个观点其实有点牵强。前几年我国山西的神木县因为卖煤赚了大钱成为百强县就率先实行了全县全民免费医疗制度,迎来国人的无数喝彩。而最近俄罗斯宣布实行全民终生免费医疗制度,又让无数人羡慕不止。但为什么全民免费医疗并没有在全球或者全国得到普遍推广呢?原因很简单,全民免费医疗也自有它的难处,不是想实行就实行的。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那些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国家其实也有许多你所不知道的凄凉。英国、加拿大等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可以说不富裕,但在实行免费医疗制度之后却一直面临短缺困境,普通的生病挂号动辄就需要慢长的等号排队数月,费是免了,但看病要排数月的长队,让不少病人就在这样的等待中失去了生命。免费是好,但因为没有投资回报,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持续投资补偿,国家全包所带来的困局只能是短缺,就如计划经济所产生的短缺经济症难消除一样,在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中短缺症一直难以根治。以北京目前公立的便宜老年公寓为例,据说不少已排到100年以后,因为便宜所以就产生的稀缺。所以讲没有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并不是老人产生悲剧的根源。虽然我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不符合国情,但是否对特困群体实行一个例外呢?毕竟特困阶层又得重症的比例并不高?

 

第二个被打板子的是新农合。该观点认为既然我国已经实行了新农合全覆盖,农民生病看病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其实这种看法也存在误区,因为我国目前的新农合是一个参保额度与报销力度极为有限的制度,报销比例与额度都有严格的限制,比如不少地方都有住院报销比例:镇卫生院报销60%;二级医院报销40%;三级医院报销30%。门珍三级医院就诊报销2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200元。大病补偿,目前镇风险基金补偿: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住院病人一次性或全年累计应报医疗费超过5000元以上分段补偿,即5001-10000元补偿65%10001-18000元补偿70%还有些是不属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自行就医(未指定医院就医或不办理转诊单)、自购药品、公费医疗规定不能报销的药品和不符合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从上述的新农合制度来看,因为是建立起一个覆盖广但报销额度也很低的制度,农民遇到重大疾病基本上此制度就无能为力了。按报道讲河北农民被大城市医生宣布治疗需要30万元的费用,这样大额度的费用,新农保的报销额应该是杯水车薪的。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大都市,农村常见病可能新农合还能有些作为,一旦出现疑难杂症,农村现行的医疗资源根本解决不了。而病人自己到大都市医疗看病所产生的费用新农全应该是鞭长莫及。

其实新农合也是应该考虑一些那些重病杂症情况,毕竟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小,但谁赶上,就是出现倾家荡产的悲剧。如何解决该难题是以后新农合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被打板子的是庸医,乱诊断让病人产生了绝望。河北锯腿悲剧的报道讲“有的医院说没法治疗,不接收我们住院,有医院说要一次交付30万元押金,后续治疗费用得百万元,我们没这个经济条件。还有医生告诉我,他顶多活三个月。从医院回来后,我们就进行保守治疗。”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诊断让病人产生了绝望。许多人抱怨不少病人就是被庸医吓死的,或者是被治死的,最少从河北事件来看并不假。

 

 

农村“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等民谚一直在流传。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天灾人祸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一旦碰上了,就会很轻意地把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彻底击跨。如何有效地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比如对特困群体实行全免费?比如在新农合中增加重病全免制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07-733943.html

上一篇:郑风田:嘉兴死猪投江案的六点反思
下一篇:郑风田:为何74%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口?
收藏 IP: 118.195.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