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高考报志愿的背后动力

已有 2725 次阅读 2016-8-15 09: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报志愿背后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专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似乎不太多。这么多年来,从个人来说,所谓个人倒不是考生本人,而是在考生周围的校长、老师、家长、同学的家长、家长的同事和七大姑八大姨等一干人等。简单来说,就是考生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影响着考生所报考志愿的选择。

八十年代,那是为了实现四化,所以高分考生都报考科学专业,特别是物理学。这除了在物理学之外,有一层闪光的科学外衣之外,也不否认,一些顶级高校的物理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出国留学。虽然留学对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比较遥远,但对于家境较好,如父母一辈曾经有过留学经历的,或者姑舅叔伯有人在国外的,这样一类学生更渴望出国,而且出去的机会也多一些。后来,留学的门打开得更大了,出国已经不是非常难于上青天的事了,那么想出国,也能出国的学生就更多了。

或许大致估算一下,在九十年代后期,国内高校扩招之前,考生报考志愿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在高校扩招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顶级学校的管理类、金融类所吸引的高分考生来报这类志愿的越来越多。在工科中的计算机、电子等类别的考生虽然未必有更多的状元考生报考,但较高分数的考生对这类专业还是大加青睐的。因为这类专业的学生出国的机会同样也不少。金融与管理类的学生,自然也有很多的出国机会,而且在国内就业的职业与收入也是很不错的。

如果是工科专业的学生出国,一般会给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与教育环境,同时也能给这些学生提供收入更高的就业职业。在发达国家,就业的收入在那个时候,国内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即使是现在,国外与国内同等职业的收入相比起来,国外的平均收入还是要高一些的。这当然不能说人们出国留学的主要动力,但肯定是主要动力之一。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种留学的趋向其实就是资本巨大吸引力的一种结果。同样,高考考生报考金融、管理等专业的现象,其实也是资本巨大吸引力的结果。当然,不能轻易说这是资本的阴谋。这种说法现在还缺少根据。但资本自身的作用肯定是存在的。

国内顶级高校的金融、管理专业都拥有财大气粗的奖学金项目。所以这类专业和院系都不愁能吸引高分考生前来报考。计算机专业的院系估计也不会太差,但肯定比不过金融与管理专业。而早年那么火爆的物理学专业,现在手里所能拿到的奖学金数量根本无法与金融、管理类相比。那些专业固然也希望招到更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能拿出什么来跟这些财大气粗的专业抗衡?

这种资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报考专业和院系方面,对于就业的前景,也同样如此。金融类专业的要么出国,要么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就业。而这些领域在那些年里,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管理类似乎也差不到哪儿去。因为管理类的学生同样会出国,同样会到顶尖的金融机构就业。但这里有一个前提,这类专业学生的前途是因为他们所在高校是顶尖的。并不是所有金融、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美好的前景能够让他们期待。

但是,那些顶尖学生此类专业学生们的可期待前景让其他学校的同类专业也很能迷惑一大批考生。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会让他们失望的。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根本不会被资本用眼皮子夹一下。所以他们只能是陪绑的,不幸的。

八月一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山东高考状元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粒子物理专业。围绕这个消息,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这只是偶然现象,根本改变不了高分考生一股脑往金融、物理等专业扎堆的现实;而有人说,这至少表明有的高分考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不再把收入等资本因素作为首选的考虑因素。或者两方面都各有各的道理。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也许就是今天的一个完整的现实。

从国家角度来说,科学事业的发展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当然希望,最优秀的学生去研究和学习国家最需要的科学专业和领域。从某种角度上说,招生的高校是应该承担这样的义务和责任的。顶尖高校难道在招生时不应该把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放在重点招生的位置上吗?如果像现在他们的做法那样,任凭谁有钱谁就有优先招生的权利的做法,多少是有点问题的。我们的高校,绝大多数是公办的,理应为国家的建设做更多的贡献。可是现在从招生环节的做法上看,并没有看到这些顶尖高校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脑子里都在琢磨什么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96513.html

上一篇: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嬗变
下一篇:闲聊电视剧《好先生》
收藏 IP: 61.49.1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