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微信群里,经常会有一些争论。争论的多为民生与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其中就有对于当下老百姓生活到底是比过去好了,还是差了,或者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之类。争论双方都各执己见。甲方认为老百姓包括农民的生活还是有所改善的,肯定比过去要好不少。当然,贫富差距是有的,而且还有继续扩大,这个问题当然需要解决。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农民生活确实有所改善的事实。乙方则认为,甲方所说的情况缺乏事实与数据,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现象来发表意见。乙方拿出一些表现农民生活极为困苦的图片来为自己的观点做论证。同时,乙方要求甲方拿出更为广泛有效而且精准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甲方说,我不可能掌握那么多和范围那么大的数据,但不等于我说的就不是事实。乙方说,你要证明你说的是事实,就得拿出精准的数据,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两下里争来争去,没有结果。最后,乙方说,做研究就得有数据,甲方说,跟你们没法说,不再和你们争论这个问题了。结果不了了之。
对这个问题,看上去不大,也不太复杂,但还真不是很好办。所谓不好办,就是不太能通过争论来分清是非对错。甲方跑过一些地方,看过一些基层的情况,了解一些农民生活的改变。但甲方没有数据,也不掌握数据。这有很多外在的限制性因素。甲方也不是正经做这方面研究的,只是做过媒体人而已。乙方也不是干这个的,乙方只是觉得应该规范这样的争论或者研究。只是泛泛的一说,没有说服力。当然,乙方主要不同意甲方的观点和结论。拿没有数据说事也是一个托词。
这样的争论或许在其他地方也会有。如果说这种争论还有一点意义的话,那就是它反映出人们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现象。至于这样的争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者要争出个胜负来,那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比如,甲方在争论中举出一个例证,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成立,那么乙方就会拿出一个反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如果这样的进程持续下去,那么这将是一个无穷的过程,永远不会有完结。争论无法完结,就不可能分出胜负。另外,在争论中,所列举的例证有的可能是在现实中发生过的,有的就可能是争论一方编造出来的。但在争论的场所,无法当即验证这种例证的真假,所以对于这种编造出来的例证,是无法证明其伪的。所以再理屈者,也未必一定词穷。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也是不可能分出胜负来的。
再有,关于所需要的统计数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人口如此之多,要想得到非常精确的统计指标,那也是相当困难的。任何统计都必须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误差。否则,统计结果就不可能成立。任何统计都不可能是所有的因子都能被包括进来,疏漏也是一定的。而且即使一方拿出一个数据,另一方就必然会争辩说,这个数据会有怎样的误差,会有这样的不可靠,因而就不能成立等等。而且还会说,这个数据是什么时候之前的,与当前的实际情况存在误差,因而也是不准确的。反正要找否定的理由是有的是,不愁找不到。在能拿出数据的情况尚且如此,如果没有全面完整的数据,那就必死无疑了。
其实,单就争论本身而言,根本就不可能单凭争论来分出胜负。争论本身顶多能发现哪一方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和缺陷,而不可能解决观点对错的问题。而且,在争论之内,无论怎样巧舌如簧也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老百姓有句俗话,不怕胡说,就怕没的说。你一没的说,你在争论中就居下风,是不是输了不好说,但肯定是不能取胜了。而胡说,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东拉西扯,可以云山雾罩,可以信口开河,也可以全不着调。虽然这样的表演,观众不会买账,但是要分开谁胜谁负还真是个难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一般总习惯于用全称判断。但在实际上,纯粹的全因素都囊括进来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必然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悖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走到的,都是个别的,是通过感性活动而得到的认知。而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是思维领域中的过程,你做出多少感性活动也不可能得出这个一般的理性结论来。所以,这个个别与一般的矛盾也是争论本身无法解决的。
我们的思维在上升到一般的时候,究竟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现实中的个别呢?还是这个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马克思主义来看,这个矛盾并不是那道绝对不能逾越的鸿沟。我们的思维不是只吃干饭的。大脑的用途之一就是要比较现实地从个别从反映了一般来。
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严格的逻辑主义者那里,是不被认可的。经验就是经验,从经验中是得不出纯粹理论结论的。在他们那里,这个矛盾是绝对无法逾越的。所以,如果严格说来,这些人其实挺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该怎么过日子,还要怎么过,柴米油盐都还要过。但一到理论领域里,他们的脑筋就转不起来了。他们绝对要维护他们逻辑的严整,这也就把他们自己的道路给活活堵住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