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中学教师对于当前一些针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的作法表示不满,在报纸上吐槽。他们抱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专家的讲座多半大而空洞,不过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已; 第二,一些专家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并不熟悉,盯着电脑,照本宣科; 第三,一些专家看似侃侃而谈的后面,掩盖的是对教师教育需求的陌生; 第四,这种讲座,思维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例如,专家除了拿人人尽知的大道理加这样那样搜集来的例子说事外,讲不出新鲜的东西; 第五,不少视频讲座违背教师主动发展的规律,只不过是一种强迫而已。尤其是,有一些培训师德的专家,远离教学一线,对真正有师德的教育生活缺乏深刻体会,其所言理论化,本身就缺乏说服力。例如,某大学教授主讲师德培训课程,从国际讲到国内,大讲建设崇高师德的重要性,大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大谈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试问,哪个教师不懂其重要性呢?这样的课程脱离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主讲者口若悬河,自顾自说大道理,谁愿意花费时间看这样浪费宝贵时间的视频?这样的培训到底能有什么效果?谁都知道,师德涵养并非理论学习所能达成,而是要靠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师生交往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积累。(以上见于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这种情况在很多培训中都普遍存在。记得在退休前,北京市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市教工委也经常进行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其目的说得也很冠冕堂皇,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与时俱进。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请来的专家一不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二不了解教师到底需求什么,就在那里自顾自地讲着照本宣科的东西。底下听课的教师都厌烦透了,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能还认为自己讲的挺受欢迎呢?而那个负责培训的市教工委也跟交差似的,每年向上面汇报,我们做了哪些培训,教师都有怎样的收获,云云。这种应付差事的做法让人非常反感。但那些机构对此依然乐此不疲。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慵懒的机关作风,或者算是一种懒政。估计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反正上面有要求,我照着做就可以了。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已经就算不错的了,至于教师们有什么要求,这样的要求是不能能得到满足,那就不是他们要管的事了。说实话,在退休之前,对于这样的所谓培训,既无效果,又耽误时间,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所以在参加这类培训的时候,基本就是利用这些时间做自己需要做的事。这样的培训基本没有任何效果。
那些来做培训的专家,没有事先做的任何功课,不下任何调查研究的功夫,不了解接受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只是为了拿钱,坐在那里侃侃而谈,云山雾罩,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也不想解决什么问题。这种离开调查研究所作的所谓培训,这些所谓专家,真是如俗话说说,麻子敲门——坑人到家。这里没有讽刺患过天花而留有瘢痕的人们的意思,只是对这种现象实在忍无可忍。
记得在八十年代中期,也是听过一次培训课。从那时,我就觉察到某些专家的不负责任。当时有位据说是研究经济学的专家说,改革开放之前,之所以企业劳动效率低,他们一调查,原来是职工劳动没有奖金。所谓干多干少一个样。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我们在工厂工作,了解得最为清楚。虽然没有奖金,但我们干活都没有偷懒的,没有偷奸耍滑的。干活都很老老实实,而且为生产出祖国需要的产品感到自豪。我们不否认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但那主要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是单纯没发奖金的问题。因为后来企业开始发奖金了,但这种奖金发放的相关制度比较粗糙,分出了一二三等奖,但发了奖金工人依然不满意。得了一等奖的觉得奖金档次拉得不够大,一等奖比三等奖多不了多少钱。得了三等奖的也同样不满意,凭什么你得一等奖,而我得三等奖,我们之间的劳动成绩能有多大的差别。这种奖金发放的结果并没有起到鼓励生产的作用,反而起到破坏工人团结的影响。我在企业工作,对这种情况比那些所谓专家要清楚得多。那些专家所出的点子,让我看,都是馊点子,只能坏事,起不到好作用。这是专家的悲哀,还是相信专家的悲哀?真是天知道。
无论是培训也好,还是专家讲课也好,总得下一点实际的真功夫吧。坐在屋里凭着想象就想讲好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现在就恰恰是存在着太多的这类专家,以及所谓用这种专家办讲座、搞培训的机构。
要搞好培训,第一位的是了解接受培训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第二位的是这些被聘请的专家能不能胜任进行培训的任务。这些工作如果都没做到位,那就别在这儿哄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