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怀旧与摄影、

已有 2526 次阅读 2015-5-29 02: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几天前,观看了艺术家沈继光的摄影展览。这个展览的名字是,“寻找历史的残片:沈继光人文摄影作品展”。作品有很多张,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北京的四合院、老胡同、垂花门、旧城墙和那些老旧的物件。这些照片大多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那时候还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消失了,但要找起来肯定要费老劲了。再过几年,还能不能看到,就不好说了。

不过,我小的时候,因为看到这样的景色是司空见惯的,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直到今天看不到了,或许会有那么一点惋惜。不过,这种惋惜中的情绪未必都是健康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些场景与自己的童年相联系,所以这是对童年生活回忆的一种提示。没有这样的提示,很多童年的生活就未必都能回忆得起来。这与很多那些现在生活条件很好的人差不多,对以往旧物件的回忆似乎一往情深,对这些场景和物件的消失大发感慨。可是如果让他们现在还回到当年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估计没有一个人愿意这样做。说这是叶公好龙,过分吗?

这些影像当年给我的印象就是沉闷和死寂,而不是像有些人所感觉到的宁静与安逸。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说不上来。那是的天似乎也总是灰蒙蒙的,不说是乌云低垂吧,也是觉得十分压抑。老四合院那种封闭,总是不像楼房那样敞亮。而且四合院里的房子也是暗暗的,没有允许多少阳光照射进来。故宫里的养心殿之类的皇帝的住所似乎也都是那副样子。

我看这些东西,就是看历史的记录,熟悉,或许也有那么一点亲切,但并没有引起感情上的波澜。我以为,这与拍摄者沈先生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他应该是怀着那种极大的热忱来做拍照这样的事情。这也很正常。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生活中的任何一点小的插曲给每个人留下的印迹都是不同的。谁也不能强求别人接受或者不接受。

这是沈继光拍摄的老舍出生的地方——小羊圈胡同。这样的胡同和房屋在当年的老北京是极普通的,地上及房顶上有一层薄雪,有人看着是诗意,有人看着是荒寂,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我小时候也曾在这样的胡同里走过。当年只是觉得这样的院落,这样的房屋年代太久远,太陈旧了。那个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住进有着电灯电话的楼房,那是人们的希冀与盼望。等到今天有很多人已经实现了当年的梦想,回过头来再一看,似乎也不过如此。

这种挂在窗户上的木板在沈继光拍摄的照片说明中,称之为门板。我过去一直以为,门板是插在门轴眼上的门扇。到底我原来的理解是对的,还是沈先生照片中的说明是对的?我不清楚。暂且就称之为门板吧。这在过去是在街面上营业的店铺的一种防盗装置,类似于今天的卷帘门。店铺打烊了,店员和掌柜的走出来,把一块块门板依次挂在店铺的门窗外,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也看不到外面。如果没看到这幅照片,我会把过去这种有着防盗功能的物件完全给忘记了。现在看起来,毕竟也有亲切之感。

这幅照片在网上登得最多。在我看的这个展览中,似乎并没有这一张,但看过另外一张与此类似的照片,这是说的过去街门上的铜活,其中耷拉下来的薄薄的像片叶子的铜活被称为秋叶,这个名字有点诗意,沈先生写道,这就像给自家女儿取的名字。过去叩门,可能很少直接用手拍人家的大门,而是轻叩秋叶,里面的人自然就听到了,会想到有人来拜访。当然,这种叩门的方式只是在大户人家有门房的情况下会比较见效。后来这些院落都成了大杂院,要么根本不用叩门,要么在夜晚有人叩门,根本不知道是要找哪一家,所以可能谁都认为不是来找自家的,这样叩了半天也没有人应。后来,这些人家用起一种拉线盒。门外挂上那么几条拉线,要找谁家,就拉谁家的钱盒,里面自然就有人出来开门。当然,如果根本不知道哪家是哪家的,也只能随手一位,出来的本不是自已要找的人家,人家也不会责怪什么,照样给你开门就是了。

这个物件不是北京的,是南方的。很多人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粗看起来,像是一片瓦,但实际不是,照片的说明说,这是南方人搓麻绳时放在大腿面子上的,在搓麻绳的时候,就把麻放在这个弧形的东西上来搓。看来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用手工来搓麻绳了,所以这种东西用得也很少了,甚至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认识这种东西了。

这就是所谓泰山石敢当。传说古代蚩尢在与黄帝大战时,曾说谁敢“当”我,女娲娘娘扔下一块泰山石,说我来“当”你。这里的“当”疑为现在的“挡”。据说这就是泰山石敢当的来历。从画面上看,这块石头的作用似乎主要是辟邪,但是不是有建筑上面的实用的功能,就不知道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93877.html

上一篇: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小时候的理想
收藏 IP: 111.196.192.*| 热度|

2 武夷山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