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拿到老年人乘车优待卡之后

已有 3113 次阅读 2014-11-13 05:2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从居委会拿到老年人乘车优待卡的时候,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立刻就产生了。是不是要立刻出去坐一次公交车,体验一下免费的感受?这个冲动很是诱人,但理性很快就把这个冲动给克制下去了。

过了两天,要去北医三院办事。从家走到北医三院,如果走得快一点,有二十分钟就能走到,如果坐公交车,途中还得换一次车,即使非常顺利,也只比走路省时不到十分钟。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乘车比走路要多费十分钟,因为等车是没有准点的。

如果乘车去三院,先要走个四五分钟,到公交车站。乘坐两站车再换乘,再坐两站地。如果刷卡要用八角钱。如果不刷卡,就得二元钱。现在有了优待卡,可以一分钱不花。有卡而不去使用,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不值。你有这个资格,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要说不想利用这样的优惠,那不是真实的。可是为了利用这样的优惠,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其实也是需要计算的。

去三院,走路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校园里走的路程比出校园后走得还要多些,所以空气好,且无车辆过多的干扰。如果乘车,就得忍受车里车外的嘈杂和气味,其实对人并没有太大的好处。于是选择步行。走到校外,已经看见公交车站了,正好看到一辆331到站,但我是紧跑慢赶也是赶不上的,所以索性也不去赶了,眼睁睁看着汽车开走。我接着向三院方向步行。估计到三院的时候,比那辆331晚不了五分钟,基本没耽误什么太多的时间。如果我就在车站等着下一趟331,或者609,那肯定比步行要晚到一些时间。

这是我的选择,或许有的人就会选择一定要乘坐公交车。因为有这样的优惠条件而不用,而要傻不拉及地自己走路,真是太不值得了。肯定会有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从理论上看,这样的选择也很理性,让自己付出最小,而得到最大,有什么不行?只是每个人的算法不同,计算的标准不同,所以结论也就不同。

2013年,我买了一张公园年票,如果全年去到北京市园林局所属的公园,只需五十元就够了。别说每个星期去一个公园,就是每月去逛一个公园,那一年下来,也肯定是很值得的事。可是那年全年,我只去过一次公园,还是票价比颐和园便宜很多的北京植物园。那一年,我等于花了五十元,逛了一次本来只需要花十元或者五元就可以进去的植物园。让别人看,我真是亏大了。可是有什么办法。我不可能为了让我的年票买得值,就一定要没事找事去逛那些其实本来并不想去逛的公园。或许,那五十元年票根本就不应该去买,可是已经买了,后面的选择到底怎样才是最理性、最合算,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文革时,学校给每个同学买了公交的通用月票,说是为了在北京市内串联方便。全北京市除了长途车之外,所有带数字编号的车都可以乘坐。那张通票总共四元钱,要是天天去坐车瞎跑瞎逛,肯定比单独买票要便宜得多。于是有的同学就天天出去跑,把北京那些公交车能到的景点都要玩了一个够。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四元钱,虽然这四元钱也不需要自己从兜里往外掏。

有个哥们儿,比我大两岁,头两年就拿到了公交优待卡。他老伴是我同学。我同学说,这哥们儿刚一拿到优待卡,就忙不迭地要带着老伴出门坐公交兜风。老伴嫌他至于这么沉不住气吗,可是这老哥们儿就是心气很高,拗劲上来了,别人说什么也不管用。最后老伴拿他没辙,只好跟着他外出坐车转了一大圈,才算了事。

话说回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凡是遇到新鲜事,总得有个新鲜劲儿。老年人也不例外。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也没有什么错,总归是一件好事嘛。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乘车与否,关键是不是在于省时。过去,要自己刷卡坐车时,如果为了省钱,可能就要多走路。如果想要快一点,或者少走些路,可能就要多费钱。关键是你到底要哪样?反正不能便宜都会让你一个人全占了,没有那样的事。要钱要命,自己拿大主意。

今后出门,肯定少不了会用这张优待卡乘车。有时候为了省时便捷,也会坐地铁。而坐地铁,就用不上这样的优待卡。我不会为了少花钱,宁可花很多时间在公交车的路上逛荡。所以外出的原则是省时且有利于步行锻炼。不过,有时候也肯定会产生一些纠结,有卡不用而去花钱,是不是不太合算?所以完全可能在今后会有时明白有时糊涂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43028.html

上一篇:当年的聚餐
下一篇:有人为什么一定要作弊?
收藏 IP: 114.246.164.*| 热度|

3 吕喆 罗汉江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