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到百分之二十与百分之八十的说法,大致的意思是,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总有百分之二十是干活比较积极的,而余下的百分之八十不能说消极,但积极性似乎赶不上那百分之二十。这样的比例估计也没有那么精确,只是个大概齐。
曾经跟一个年轻人说起过这个关系,那年轻人一想,似乎也是。在他们单位,也是百分之二十工作起来比较积极主动,而那百分之八十似乎就一般了些。到底是什么原因,也一直弄不清楚。
人本来都是有差异的。俗话说,十个指头都不一边齐。其实,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在他们招聘人员时,肯定是要招到最好的,至少是来应聘的人里,想把最好的招进来。但是,一旦招进来之后,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差异还是不小的。有的人积极主动,热情自觉,渐渐地就成了骨干。而有的人就总像在混,得过且过。你安排他的活儿吧,他也给你干了,但总觉得不是那么理想。你跟他说,他也接受你的意见,可是过后,似乎也没有多大的长进。
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用人都是分配来的,单位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分来好的,就算是幸运的,分来不那么好的,就算你倒霉。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领导自然会倾向那些比较好一点的,那么这部分人受到领导的器重,干活自然会更加卖力。而那些不那么积极的,就有可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最后落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爱咋咋地。
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按说,比较好的单位,不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招到优秀的人才应该不成问题。但就是这些优秀的人才中,在他们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可能还是会发现百分之二十与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关系。当然,那些优秀人才集中的单位,这种比例虽然存在,但因为其优秀的人才较之其他同类但不是最好的单位中的人才毕竟要水平高一些,所以他们出的成绩也会比其他单位突出一些,但这种比例关系是依然存在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似乎也说不太清楚。不过有些情况是有共性的。比如,同时来到一个单位,大家本来都差不太多,各有所长。但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有人就感觉自己对所做的工作很有兴趣,经常动脑子琢磨怎么把事做得更好,也会想到一些创新和改变。在这样的精神状况下,他们会主动做些事情,而不是一定要领导要求和安排的。因为在这样的工作中,他找到了乐趣。而另外一些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工作,或者认为自己不是很适合这样的工作。但一时半会也离不开,走不了,不易找到新的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往往就缺乏主动性,领导安排的工作,他也会完成,但不会考虑更多地关于如何做得更好,如何有所创新、有所改变这样的他认为是额外的事情。
还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跟直接的领导或者主管不太对付,所以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太容易产生工作的激情。因为干什么都有可能跟自己的顶头上司有不同的意见,别别扭扭,总较着劲,拧巴得很。这样的状态,也不可能产生多大的工作热情。
同样的职位,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态度。记得在九十年代早期,我们系是个穷系,也不怎么被学校所重视。很多教师都有意见,怨天尤人者不在少数。但是有的老师有意见归有意见,但该做的工作还是会去做。他们会在这样的气氛中不受什么干扰,除了想把课上好之外,也愿意思考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就去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那时候,学校没有要求每年要发多少论文,老师们写文章就是凭自己的研究兴趣。后来系里发现,这些文章发得多的老师,其实上课的种类也多,课时也多,那些课时不如这些老师多的老师们,反而没怎么写文章。按说,那些老师的时间应该更多一些,但上课多的是这样一些人,写文章多的也还是同样这些人。这事让系里的头头们有点纳闷。其实,仔细一想,也很正常。就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有兴趣有激情去做这些工作,而且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漂亮。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其他那些老师并不是不想做好工作。他们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原因。有的人可能觉得上课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实在没有时间顾得上别的。有的因为家庭负担比较重,也觉得没有精力去想别的什么问题。因为我们系很穷嘛,有的老师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就想去外面做兼职,以贴补家用。这些想法和做法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只是在工作中就反映出人们各自的差异来。其实,那些做事多的老师,也并不是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他们也会找机会做兼职。只是他们心里总还是有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或许这就是不同点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