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一定要让孩子学做家务劳动

已有 3943 次阅读 2013-6-18 20:2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家务劳动

小时候,看到大人干家务活,也很想学着干。那时主要也就是扫扫地什么的,但是父亲每次都严厉禁止,说有时间好好去学习,这种事不用你们做。你们就是当大少爷也没关系,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可以。那时候并不懂什么道理。但是知道这样的话不好听,所以心里其实并不服气。后来从小学升到初中,那时候强调要有劳动观念,学校每星期也都有劳动课,还跟学生讲,做劳动就要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这些道理当时我们都听进去了,也愿意学着这样做。那时看着母亲在家里织毛衣,也很感兴趣,很想跟母亲学织毛衣。但是母亲就是不想教,说你学这个干什么?我心里想,我没想过能干什么,只是觉得学织毛衣挺好玩的。因为当时我们中学的副校长,一个男老师,就经常在校园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走来走去,神态十分坦然,学生和老师中也没人为此而大惊小怪。

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地,每两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而母亲的工作也特别忙,所以到了小学六年级和整个初中阶段,我做家务还是不少的。当然,学做饭,学得不是很快,但慢慢地也能把饭做熟,但是不是好吃那时候绝对说不上。洗衣服,也能洗一大盆。那时没有洗衣机,只有搓板,一大盆衣服洗下来,腰酸背痛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洗得很干净,估计也是有折扣的。但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洗衣服基本就是我的活儿,因为有小时候的这种锻炼,所以再做这样的活并不觉得有多么累。后来住校后,还要自己洗被里被面,自己缝被子。而像补衣服,钉扣子的事更是小菜一碟。

等成家后,在家里领导的指导下,做饭也越来越驾轻就熟了,做的饭也越来越好吃了。当年拿手的一个是烧茄子,还有一个是拔丝山药。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烙薄饼,炒和(音货)菜。孩子们都特别爱吃。在国外当访问学者的时候,更是自己到市场买菜,在国外的那一年,没在外面的外馆里吃过一顿饭,在打工的中餐馆里吃的饭不算。可是我听说,有的中国学者,就是由于不会做饭,开始时天天吃面包,吃得胃口都泛酸,没办法,就自己弄面疙瘩汤。估计这样的饭食要多难吃就有多难吃。

事实证明,对孩子来说,适当做家务对于学习没有多大影响。你让孩子一天到晚都捧着书本,那效率百分之百地不会很高。没有人能长时间地集中精力,除非是伟大的天才。而且,国外有研究证明,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在成人之后,心胸更宽阔,对人更宽容,自身的婚姻也更稳定。当然,这里到底概率是多少,误差率又是多少,没有细研究。但是,会做家务与不会做家务相比,夫妻关系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夫妻双方都会做家务,而且都愿意主动地做家务,夫妻关系和睦的机率就要高得多,反之,离婚率也会高得多。

当然不能说,不做家务就一定会对学习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她)的成长绝不是只能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历史证明,单纯用考试成绩取衡量一个孩子的优劣,是极不靠谱的一件事。孩子在社会中要生存,而这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素质与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孩子做家务其实根本不在是不是能掌握一些技能上,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素质。有没有对家庭承担责任的素质,有没有愿意帮助别人分担劳动负担的素质,这些素质如果离开做家务劳动,那是根本培养不出来的。

原来,我们家老伴是做饭的主力,她老说她做的好吃。应该说,有的菜她做的的确很好吃。但是有的时候,她做菜的程序与工艺总有点千篇一律,比如她酷爱放花椒,什么菜都要放,我就有点顶不住。后来她身体有时候不太舒服,我就主动承担起做饭的事情。其实,做饭一点都不费事。老伴手快,40分钟搞定一桌饭菜。我手慢,55分钟也能搞得差不多。她是重口味,我喜欢轻淡的。这真没法调和,只能让餐桌上花样多一些而已。

现在有了洗衣机,特别是滚桶式全自动的,把衣服放进去,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起当年用搓板不知省了多少力气。家务劳动的负担减轻了,所用的时间缩短了。家务劳动就更轻松了。现在稍微费点气力的是拖地。也不过是稍微费一点气力而已,累不到哪儿去。

做家务,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着做起。当然,男孩女孩可以略有分工,但这种分工不能绝对化。过去男人干的是垒墙头子、修理桌椅板凳之类,女人就主要是做针线、洗衣做饭。现在垒墙头子的活儿基本没什么了。桌椅板凳需要自己修的也有,但也不是很多了。针线活儿要说有也有,要说不干也没什么。婴儿出生了,过去小孩衣服都是自己做,现在谁家当妈妈的还在给孩子做衣服?手巧有功夫的也许会做一点,但会做也懒得做了。反正大街上去买都有的是,就是贵了点。不过,当妈的看着孩子穿着自己做的衣服,和看着孩子穿着外边买的衣服,那心里的感觉肯定不一样。孩子穿着妈妈做的衣服,和穿着外边买的衣服,心里的感觉也肯定会不一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00684.html

上一篇:国有资产转变成货币形式就不会流失了吗?
下一篇:外语与母语
收藏 IP: 114.250.95.*| 热度|

10 张骥 贺静 刘建兴 苏德辰 李子欣 白图格吉扎布 应行仁 朱晓刚 王浩 xy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