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新诗

已有 2931 次阅读 2012-3-30 21:59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诗歌, 意境, 朦胧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前几个星期,央广文艺之声就在宣传诗人海子的纪念活动。当时没听明白,把海子听成孩子。一想肯定不对,再听过几次,知道是海子。央广文艺之声的主持人在提到这次纪念活动时,似乎特别激动,还念了几句海子的诗句。后来到网上一查,才知道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北大毕业,在政法大学当老师,后卧轨自尽。他酷爱写诗,但是当时似乎没有得到承认,心中很苦恼。至于为什么自杀,原因也众说纷纭。有人也以海子的朋友自居,为他的自杀解释了多种原因,但似乎都是在美化。

我实在搞不懂这些现代诗人,或者写现代诗的人们。对现代诗,也一直不太明白。据我揣测,五四以来的现代诗,曾经受到很多青年的喜爱,其原因似乎并不是诗歌本身如何美,如何有诗意,主要还是有一种文化启蒙的作用在其中,或者说带来了过去旧诗中从来没有过的新意境,新气息。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把一个劳动妇女作为这首诗歌颂的对象,这在旧诗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很多写白话诗文的文化人也都有这样的情怀,他们的诗歌也都起过这样的作用。我印象较深的还有《王贵与李香香》,忘了作者是谁的,可能是李准吧,不记得了。这首叙事诗,有故事情节,也有较浓的诗味。虽然在文革前多次在广播电台中听过,但是觉得很新鲜,也很爱听。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新诗有两种特色,一个也是有新鲜的气息,新鲜的风气,像贺敬之的《回延安》,和《雷锋之歌》,既有新的意境,也有相当的韵味。像《回延安》,就是借助陕北“信天游”的风格写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受当时一些“左”的风气的影响,有的诗太虚无缥缈,大话空话太多,完全没有诗的味道。郭小川在文革后期在五七干校写的《团泊洼的秋天》,还是很不错的,有真情,这是因为他那时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这首诗反映了他的真实感受。

但是,在文革结束后,朦胧诗突然降临这个世上,受到青年人的欢迎。那时的我,虽然并不算特别年轻,但毕竟不够三张,可是对这些新诗完全不能理解,也许他们想表达一些东西,可是他们不愿意直白地说出来,都是让人们去猜。或者他们有意识地去让人们猜,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他们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不可能用特别明白的诗句告诉人们,于是这些含混的,模糊的,朦胧的诗句也许能包含他们更多的意识。

他们的同行也许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但是在他们的圈子之外,像我们这些化外之人就完全不知他们所云了。这也无所谓,反正人家喜欢这种小圈子的游戏和玩法,别人谁也管不着,谁也无权干涉。人家在这样的小环境的特殊气氛中自得其乐,这也是人家的自由。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这么来劲,有个主持人在海子逝世的纪念活动之前好几个星期,所有播出的广告(也许只有一个广告,但播出的次数特别多)都有某种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不知道是海子的诗本身就有这种货币呢,还是央广文艺之声的主持人很喜欢这种倾向呢?为什么要把一个小众范围的活动无端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把小众范围的活动扩大到大众的范围,这里就存在一个导向的问题。央广文艺之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他们是认为海子的诗歌有很伟大的意义吗?或者他们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去读海子,去理解海子,甚至去认同他的自杀吗?我总是搞不明白,总是很糊涂。

自杀,是一件纯个人的事。对于逝者,我们已经不想评论什么了。可是对于活着的人,宣传一个生前不太得志,而自杀的缘由也很不明朗的诗人的诗作与自杀,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只是哀悼,那至于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吗?如果是要歌颂,到底是要歌颂什么呢?

对于那种无韵无味,自我呻吟的所谓新诗,在我看来,既无艺术,又无意境。所谓诗歌如今已经凋敝不堪,跟这种所谓现代诗的贫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不是反对新诗,但是我不赞成这种既无艺术,又脱离人民的挂着诗的名,而无诗的实的长短句。他们说的写的充其量只是散文,而非韵文(借用莫里哀话剧里的台词)。

本人也爱胡谄几句韵文,虽然算不上有多好,但也尽力而为。这里献丑一首,是几年前的旧作。

号角颂

——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

 

烽火狼烟起,

贼寇入中原,

铁蹄踏无辜,

残暴又凶蛮。

神州无惧色,

骁勇斗敌顽。

冲锋号声响,

唤醒好儿男。

奋发团结紧,

热血催征战。

一鸣冲锋号,

擦掌再磨拳,

二鸣冲锋号,

大刀抡得圆。

三鸣冲锋号,

贼首滚马前。

号角声声振,

敌寇心胆寒。

号角吹不停,

人民喜笑颜。

振聋且发聩,

心齐抱成团。

号角声不断,

铁流冲云天。

驱逐东洋鬼,

华夏天地宽。

号声伴红日,

光华万万千。

山河益壮美,

社稷保平安。

不忘号角声,

前进克万难。

时时勤回首,

警醒不拾闲。

号声长嘹亮,

后辈代代传。

中华儿女多壮志,

举号擎枪挽狂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53636.html

上一篇:一教授抄袭北京体育大学一研究生本科时的论文
下一篇:《教研室风波》——到底该不该给2分?
收藏 IP: 115.171.18.*| 热度|

1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