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在谈到中国工业化崛起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高铁。人们知道,在英国工业化的早期,一个煤,一个钢,是英国当时生产的主要产品。煤提供能源,而钢铁,则是为了煤炭的运输,建设便于运输的铁路,所必须要使用的铁轨。煤生产得越多,所需要的铁轨也就越多。早期的铁轨不是为了火车用的,而是用马拉的运煤的轨道车辆。在此基础上,才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车。大家谈栏目中的嘉宾说,铁路被认为是早期工业化的产物。后来,汽车出现了。铁路和火车开始渐渐被认为要退出现代社会的视野,从而被视为夕阳工业。因为早期的火车,包括后来的内燃机车,速度与汽车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而汽车的行驶不需要轨道,所行驶的路径与方向要比火车自由得多,可选择的领域也要宽广得多。
后来如众所周知,汽车的发展比起火车来要不知快过多少倍。世界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贷款给中国,让中国修建更多的适合汽车行驶的高速公路,背后是为了在中国推销各个西方国家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各类汽车。当时的中国似乎也别无选择,不得不按照国际垄断资本所划出来的道走。
但是,汽车使用的弊端很快就出现了,那就是拥堵。不仅在大城市里拥堵,在中小城市也拥堵。不仅在城市里拥堵,在高速路上也出现拥堵。拥堵就意味着低效率。再一个弊端就是污染。燃烧化石燃料造成巨大的污染,虽然汽车制造商们对此不以为然,但是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人们已经感受到这种污染的危害。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两个弊端的影响。交通运输成了制约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瓶颈。如果再开发更多的汽车与高速路,情况未必能改善。如果发展航空,当然也是一个出路,但航空成本高,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所以,无奈之下,还要走开发现有铁路效用的路数。只是铁路原来的速度很有限,每小时仅几十公里。所以要开发铁路的功效,就必须要提高铁路运输的速度。
提速也要有基本建设的基础。一个是修建新的铁路,一个是制造新型机车。中国选择了双管齐下。先是动车,但动车与原来的低速列车混合使用老式轨道,提速的效能十分有限。中国于是学习德国与日本的新干线技术,于是决定引进过来,加以开发使用。
在引进这些新技术之后,中国开始对其进行自己的大规模革新与改造。在德国与日本,行车速度不过每小时250公里,中国将其提升到350公里/小时的速度。而且中国研发的机车也超越了德国与日本原来的机车技术。要知道,修建高速铁路,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可能也是德国与日本后来没有在这个领域里增加投入的原因之一。中国也是在无奈之下,为了提高效率,先暂时不考虑成本,建起来再说。结果发现。由于要修建的高铁里程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修建的成本反而有所下降。这就更加提高了修建高铁动力和效率。所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中国发展高铁的模式是无法复制的。主要就是市场如此庞大,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美国和俄罗斯虽然有着广阔的平原,修建高铁的成本会不那么高。但美国是因为航空业极为发达,修建高铁的动力远远不足。如果高铁修建了起来,与航空业必在生死之争。航空业绝对不能容忍高铁的存在和发展。俄罗斯虽然地域广阔,但由于整体高铁市场并不太大,加上俄罗斯自身资金有限,这也是对俄罗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中国高铁的模式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到国外去。地域广袤的非洲,固然也需要一个日益发达的铁路网,但未必都要使用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即使非洲铁路运输速度达到每小时160公里到200公里,对于非洲现在的状态来说,也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美国现在的普通铁路运输速度也不过每小时几十公里。但中国除了输出铁路系统之外,还可以出口更为先进的机车,以及整个铁路运行管理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这也是非常不得了的成果。非洲国家和地区,在与中国合作过程中,也逐渐接受了中国管理的机制与文化,这也是原来没有想到的结果。
中国的高铁从京津高速,到京沪高速,没有人能想到中国的高铁会发展到这么快。我们在建设中,才发现原来高铁可以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与高铁相关的其他产业也会不断地滋生出来,扩大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开拓了更多的产业部门。高铁,现在已经几乎成为一个低空的航空产业。它在很多方面拥有真正航空业也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高铁还不可能完全取代航空业。所以中国还是要在发展航空业上下更大的功夫。现在中国已经有了C919大飞机,但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往后在扩大干线飞机的规模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我们还要开发出C929、C939、C949,乃至C979、C989之类的大型飞机。在航空业不断扩展的基础上,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的行业与产业。如果高铁与航空能够有机衔接,那么这个市场将更加广阔,更加大有可为。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