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冻土带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17-12-14 09:2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俄罗斯人批评中国人说,中国人管不好冻土带的事。在中国的冻土带,除了青藏高原之外,再就是中国的东北了。青藏高原地广人稀,要让青藏高原在短期内发达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东北,情况似乎更复杂一些。

不知道俄罗斯人所指的,是不是说当今中国的东北,总在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化基地,可是时隔多年,似乎一直没有比较大的起色。不知道俄罗斯人是不是忘记了。在五十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东北一下子就成了当时中国最兴旺的工业化基地。从哈尔滨到长春,再到沈阳和大连,这一趟线上兴建的重工业企业可真是不少,而且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如果让我胡思乱想,是不是中国东北的气候条件或者冻土带的其他因素,都与苏联十分相近?所以把苏联的经验搬过来,在东北是不是也就比较容易得心应手?这是我的瞎猜,没有什么依据。

或许正是因为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化基地,所以计划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很多惯性思维与观念也比较顽固,不太容易轻易改变。像中国的东南沿海,以及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在五六十年代,因为靠近台海前线,一直就没有发展大型重工业。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们那边开展市场经济、个体经济,反而更容易一些。人们的观念中也没有更多的陈旧的东西。这方面的原因应该是有的。

不知道今天的俄罗斯是不是跟中国的东北也有一拼。俄罗斯在休克疗法打击后,国有企业除了部分军工企业之外,其他企业基本都是一蹶不振。而且到了今天,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还是依赖于能源出口和军工产品的出口,其他工业领域里并没有听说更为有市场潜力的新型产品。俄罗斯对于能源与军工生产,还是有一套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似乎也有点跟中国的东北相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让人头痛的问题。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提到了同为冻土带的北欧国家。当年,北欧国家的福利待遇让全世界的人都眼红。不光中国有很多人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且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也无法与北欧相比。大家谈栏目中的嘉宾认为,北欧几个国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所以如果有那么一两个拿得出手的企业,把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梁都挑了起来。老百姓的收入是比较高的,福利待遇也是有保障的。但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一些企业对于技术的创新与更新换代上比较迟钝,反应较慢,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国民收入减少。所以他们的福利待遇也有所缩减。但总的说来,他们的基本经济状况还是说得过去的。

如果拿北欧的情况与中国东北相比,确实中国东北的差距较大。但这两者之间除了在地理上的冻土带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共同之处。文化不同,民俗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发展历史不同,这些不可避免地都会影响两者在对比过程中所能找到的共同点。大家谈栏目里的嘉宾还提到,过去中国一些政府官员到新加坡和美国去接受培训和进行调研,了解与学习人家那边的基层管理的经验。去过的人中,有些人认为,还是很有收获的。这些收获并不是理论上和字面上的,更主要的是一种对人家现实经验的观察和了解。即,原来基层管理还可以这样做。但当他们回来之后,不可能直接照搬这些人家有效的经验。真正能直接采取吸收的似乎不多。这里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整个体制与文化上的差异可能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要改变我们的管理状态,恐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之外,我们自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创立一个新的,结合他人经验的管理体系与措施。这个过程可能确实需要比较漫长,很难得到一个短期的结果。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让东北的干部去北欧学习一段时间,当他们回来以后,就能很快从根本上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落后面貌吗?恐怕没有这样乐观。当然,这样的学习肯定是有益处的,只是这样的正面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这种学习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但更不要指望通过这种短期的学习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面貌,已经提了十多年了,甚至可能更长的时间,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这样看来,这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需要我们有更严峻的思想准备和考虑。不知道这是不是跟对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类似。如果只把钱带过去,或者只是到处撒钱、发钱,可能就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这需要有关负责干部真正地深入下去,或者说沉到基层中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再考察各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与设想。任何一刀切的政策都是不现实的。

对于当地的那种被认为是落后的观念,也不要简单地提出批评,或者片面强调观念的改变。观念改变的前提是现实的改变。现实的改变又涉及到很多方面,复杂程度也非我们所能想象。有人说,把一些南方的干部调到东北去,或许对改变当地人们的观念有所帮助。这不失为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的效果到底会怎样,也不宜事先估计过高。总之,困难是严重的,我们得有更为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更要有更大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有百折不挠和一往无前的意志。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89587.html

上一篇:谁才是荒谬的呢?
下一篇:读丁爱笛的回忆文字
收藏 IP: 111.201.71.*| 热度|

5 陈敬朴 吕洪波 吕喆 尤明庆 侯成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