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毕业之际

已有 2619 次阅读 2017-7-1 05:3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忙着拍毕业照,举行各种活动,也包括吃毕业餐,也有人说是散伙饭的。至于他们还有什么其他更为丰富的活动,我反正就不知道了。

想起我们当年大学毕业时,似乎有关方面还是组织过一些活动的。散伙饭也是要吃的。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平时做出的饭菜那么难吃的学校食堂,居然也能弄出像模像样的类似于宴席那样的饭菜来,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参加的一些正规的活动有:第一,参观中南海。不知道以前有没有过这样的活动,反正我们那一届七七级的北京的大学生们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大家集体乘车到了天安门广场,下车后,被领到南长街里,走进路西一个不算大的大门。进去就感觉豁然开朗,看到一片湖面。那就是中南海里的南海。南海的南侧是新华门,就是有军人站岗的那个大门。大门里的影壁写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没想到,在这个影壁的背后,居然只是一片湖水。现在还有印象是的参观了毛主席住过的菊香书屋。里面的陈设还是毛主席在的时候的样子,硕大的床上堆满了书。其他似乎也没有什么虽的印象了。

第二,在人民大会堂听报告。在文革前,每年大学生毕业前,北京的大学生都会被组织到人民大会堂听报告。做过报告的有周总理、彭真、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我们那一届是延续了文革前的传统。只是给我们做报告的是原教育部长蒋南翔。他是清华的老校长。也当过文革前的高教部长。他讲的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了。只是记得主持人说,来听报告的,除了有北京的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来自天津大学,以及南开大学的毕业生。

第三,是我们学校组织的,参观少管所。少管所的全称是什么,我没记住,反正是少年犯管教所一类。至于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参观这个部门,学校没有说,我们也不知道。或者学校说了,我没记住。反正就是稀里糊涂地坐车去了。当年印象这个地方很远,今天想来可能并不远,只是当时的交通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和方便,所以觉得很远吧。

少年犯管教所应该是一所监狱。孩子们每天就要起床集合,进行队列训练。一切都是军事化安排。我们去了之后,有的同学开始跟孩子们交流。后来听说,有个其他系的女生,和一个小男孩子谈得比较深,让那孩子十分感动。那女生还说将来一定要帮助这个男孩,把这个男孩感动得什么似的。像我这样的没心没肺的,就做不到,感觉很是惭愧。

我们当年没有做过的事,就是穿学士服照相。这种行头是什么时候开始时兴的,我不知道。不过,我总觉得,大夏天的,穿这么长的衣服,得有多热呀!穿在身上能舒服吗?我一直特别怀疑这种学士服到底是从哪儿传来的,肯定是西方国家。我自己总犯嘀咕,这样的学士服太像当年中世纪修道院里修道士们穿的道袍了,是不是从道袍那儿起源的呢?我没有考证,只能是怀疑。我的感觉就是不好看、不舒服。

解放前的大学生们,毕业似乎是要穿学士服照相的。而且无论男女,学士服里面都是要穿正式的衬衣的,而且必须要打领带。现在好像没人打领带,而且女生里面穿上自己的裙子,随意得很。这算不算不伦不类?我不敢说。而且,在照相的时候,手里一定要拿着卷着的毕业文凭,头带学士帽,身穿学士服,手握学士证,这一整套才算是正规的毕业照的全部行头。

八十年代后期,有些学校也给学生们吃散伙饭。结果经常会有在这种场合下,有人喝多了。喝多了不说,还有干仗打架的。有一年,某校有两个系的毕业生就干起来了,最后,有一名同学居然被打成了植物人。这真是大不幸啊。后来是怎么处理的,我不知道。但可以想见,无论是这个遭难的同学,还是肇事的同学,都是非常不幸的。本人不幸,家里也不幸。多少年过去了,这应该都能算是千古恨事了吧。可这都是为什么呀?不过就是一两句口角,或者曾经的一点过节,结果就酿成如此大祸。

前些年,毕业季来临时,还有男生在宿舍窗外挂床单被单,向女生喊话。这不是表白,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和对象。当时连《中国青年报》这样的媒体都热心报道。后来,据说有的学校开始干预了,不希望学生做这样的表演。所以这两年似乎有所减少。有人说,这种事,学校根本就没有必要管。而有的校方则说,就怕将来发展得不可收拾,所以还是提前管一下比较好。这事见仁见智,不好评论。管有管的道理,不管有不管的道理。怎么做都有人不赞成。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63930.html

上一篇:回到马克思
下一篇:据理力争还是息事宁人
收藏 IP: 111.20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