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回到马克思

已有 2155 次阅读 2017-6-29 06: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前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暨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国外的学者认为,“认为可以简单地回到马克思是会误入歧途的。不管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退场,还是日益表现出来的后马克思主义诸多不切实际之处,它们都扎根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这表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解读马克思。”

显然,所谓回到马克思这个说法,本身就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是,唯有那直接而简单地回到马克思那里的做法是最不切实际的。当然,提出“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就有很多种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当前一些研究与思考中,对时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推崇,看上去花里胡哨,但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一长,人们看得眼花缭乱,也开始感到厌倦。这时候,翻回头去看马克思当年的研究及成果,发现还是马克思的那一套多少还管点用。而且,有人尝试着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当下的一些问题,发现这样做还是能有一些成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马克思”就成为一些人们提出的选择。

但在这个选择中,人们的考虑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的人就认为一切都要回到马克思那里去。这不仅只是观点和方法,连一些马克思当年的结论也一并接受。这种做法显然脱离了现实世界,以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与马克思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虽然他们不是没有看到现实世界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差异。但在他们看来,这些差异只是表面的、非本质的,所以可以忽略无视。

这样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了。这样的观点也不太容易说服人。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回到马克思是没有人理会的。所以,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研究是第一位的。那些丢弃马克思来研究当前世界的理论与方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一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提出自己的观察的理论,过度从主观上来解读自己观察的结果。每个人自然都要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世界,但对这个观察的结果只用自己的理论去解读,而且充满了较大的主观性,这可能多少是个问题。另一种是故意要与马克思对着干,直接反对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用表面的差异来否定马克思的本质认识。这样的做法一般都比较肤浅,其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还有一种是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虽然这已经不可能做到像过去如在19世纪时的那样,每个人都要搞出一套自己全套的理论体系,以解释万事万物,但是在他们研究的领域里,还是要做这样一种尽可能大的理论体系,以解释自己研究领域中的所有问题。还有的就是提出一种方法,而他们认为,自己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各种研究领域中的所有问题。

上述的离开马克思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在当今世界呈现的复杂性面前,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实际上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是一个又一个花架子。所以“回到马克思”才成为一些人们的选择。

这时的“回到马克思”其实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今天的人们不可能完全像马克思当年那样,涉及到当时世界所有问题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人们一般只能在自身研究的领域里,运用一些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从某些具体问题出发,力图从更为宏观的视野上,来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的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问题。如今天的资本主义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差异到底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今天资本主义的这些特点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它们到底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今天需要研究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不可能单凭一两个人就都能回答。所以,这也就逐渐形成一股力量,可能这是一种自发的形成。大家为了研究整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开攻关。这种看上去像是自我的战斗,随着研究的进展,随着更多人的加入,则有可能最终形成一个较大的作战兵团。人们使用的方法不同、工具不同、途径也可能不同,但最终研究的成果则可能集中在某一个共同的目标上。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情形。人们运用马克思掌握的方法,对各个领域都在展开研究。这样一套方法,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马克思的水平,虽然它发源于马克思,但也有可能超越马克思。这是完全可能与合理的。没有超越,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但马克思那最基本的思想与方式,却与今天的人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共同点,所以才能算是“回到马克思”。

与其说是“回到马克思”,不如说是从马克思出发。因为回到不是目的,重新出发才是目的。大家先从迷茫的纷乱回到那个清晰的起点,再从这个起点出发,去奔向更为明确的目标。这才是人们回到马克思的初衷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63573.html

上一篇:学什么和做什么
下一篇:毕业之际
收藏 IP: 111.201.76.*|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