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生产实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已有 3192 次阅读 2016-9-12 06:4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有媒体提出,未来我国工业化有可能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乍看起来,这似乎不太可能。中国人口那么多,进入大学与职业学院的学生人数也不少。如果中国的工业化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那其他国家不是就得断气了吗?

看了相关的报道,才知道,不是人口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在我们很多工科专业里,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实在太低。学了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环节,根本不知道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所以学生学了理论,还是一头雾水。等到真的走上工作岗位,根本无法胜任工作。

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按理说,每年都有学生要到企业实习。可是现在企业自己也很忙,根本无暇抽出时间与精力来接待实习的学生。同时,学生进入车间操作岗位,占人力设备,还不能正常出活,搞不好还会发生安全事故。这么多问题,让企业都来承担,确实不好办。企业自然愿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的实习,企业愿意花点时间的,派个工程师来办几次讲座,领着到各车间工序参观一下,就算完事了。要想让学生上岗操作,根本就是门儿都没有。

文革前,工科学制是五年。专门有一年是在企业实习。这当然很好,学生能学很多东西。而且毕业后一上岗,就立马能顶得上来,能很快出活。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条件了。学制缩短了,实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最长的不过三四个星期,最短的也就两个星期,如果算工作日,勉强够十个工作日就不错了。所以那篇相关的报道对于人才断层的问题还真不是杞人忧天。

当然,也可能有人说,学生学过了理论知识,虽然没有能够马上上岗操作,但在车间里泡上几天,这上手也会很快的。或许也有这样的道理,但也不能排除即使在车间上泡上几个月,因为不敢交给他更多的任务,他还是没有机会得到锻炼。所以,顶不上劲的情况肯定还会存在。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怎么解决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实践环节问题。单纯让企业来承担,企业无能为力是显而易见的。学校自己承担也同样有心无力。所以肯定是需要企业与学校联起手来,共同努力。那么这里就存在着协调问题,存在着责任分担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单靠企业与学校两家联手就能得到解决的。

或许应该由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做出设计,国有企业必须承担工科学生在实习中的实践环节的责任问题,国家或者由工信部,或者由教育部下拨专门款项,来解决学生的生产实习的问题。企业可以设置专门车间或者工段,安排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相关费用可以从工信部或者教育部的拨款中共同承担。而且学生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这其实已经是太少了。但是在目前学制无法调整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比较吃力的了。如果可能,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最少延长到一个半月。

时间的保障是最重要的,没有量就没有质。没有足够长的实习时间,就不会有比较可靠的实习效果。同时,企业与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设计、实习内容、实习安全等事项。这里既需要明确的分工,更需要双方的配合。

如果有可能,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在不同的工序和工种中轮换,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可能,那么学生在一个工种岗位上坚持实习,也仍然是不错的做法。当然,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不是作为劳动力来为企业生产产品,而是了解一个产品在企业中的基本流程、各工序中的加工工艺、关键工序的关键技术。学生对这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将来再进入企业工作时,他的脑子里就会有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概念了。这样即使对于他没有接触过的企业和产品,也会很快入行,很快能够进入到工作状态之中。

看来,解决工科学生的生产实习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是国有企业,就需要担负相应的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国家应该鼓励和奖励他们对学生生产实习的支持。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些都不成为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应该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问题不能再久拖不决了。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对于那些涉密单位,应该做出一些区分。密级不高的生产工序可以搞出一条生产线来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条件。密级较高的工序可以暂不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开放。反正如果要想解决问题,总能想到应对的办法。那些提供了实习条件的生产企业,国家应该在各个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至少在人才招聘上,可以给予更多的倾斜。

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恢复校办企业的建设。如果校办企业条件齐备,某些生产实习就可以在校办企业内进行。几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办工厂,无论是学生的生产实习,还是加工某些必备的零器件,都可以在校办工厂里解决。后来,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想走所谓综合性大学的路子,校办工厂几乎都下马了。结果学生实习的场地也都一并不见了。这是给自己挖坑自己往里跳。现在无论是校方自己投资,或者是其他筹集资金的门路,都有必要恢复校办工厂的建设。过去的路子是对头的。走过的弯路是不对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02397.html

上一篇:教师节之乱想
下一篇:读经读出了什么?
收藏 IP: 123.123.58.*|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