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源:民族-文化-专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LHyh 普提树下证道:普为教,提为研,教研相壮。

博文

蒙古语鹿(一)

已有 8007 次阅读 2013-10-28 21:58 |个人分类:问源-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图腾, 蒙古语

蒙古语鹿(一)

成吉思汗与扎木合分牧的直接原因是一句话:“巡山而牧,纵马者安居;沿河而牧,放羊人温饱。”这是研究蒙古史学者难透解的一个疑点。对于扎木合这句话,当时的铁木真不明白。回转问其母,铁木真的妻子博尔帖抢答,铁木真母子以为然,而连夜迁移实现分牧。但这句话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已成迷题。全面理解这句话,需要了解其背后悠久的游牧民族历史与生活。本篇博客引读这句话的源流。

 

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传说中,鹿是图腾或导师般的存在。鹿是伴随游牧民族从蒙昧到文明的旗帜性动物之一,该段记忆刻录在蒙古语言文字之中。语言文字是解读各民族文化的密码或说基因。在蒙古语中鹿的书面音“布谷”,口语音“布格”。

游牧生活的雏形从“牧马养牛”开始,使马和牛由野生变成畜养的过程,创造了两个标志性词汇:“套马索(蒙语拼音:布谷伊利)”和“轭或牛鞅(蒙语拼音:布谷拉嘎)”。在蒙古语中追踪语源,这两个词的字根皆为“布谷(鹿)”。从上述语源推断,蒙古族先民在役牛使马之前,已经驯养鹿并产生了相关词汇用“索套”捉捕鹿、用“轭”驾驭鹿。表达用套绳捉大牲口之时的蒙语词“布谷伊利达户”(该动词译成汉语,即“套”)其字根仍然是“布谷(鹿)”,是使鹿文明的语言标志之一。

在畜养生活比较中,蒙古先民发现马不挑食物,比鹿更适合骑乘行走于高原,使蒙古先民可以更远的离开适鹿的芳林,才开始了马背民族的传奇历史;蒙古先民同时发现牛更富力量、不挑食且素性平(平素性情温和),故驾驭牛拉车,使蒙古先民可以载老幼与生活资料,跋山涉水的长途迁徙。鹿特别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喜爱的驯鹿(四不象)离不开芳林,关于这一点在蒙古语中有明确反映。苔鲜(或石蕊)是驯鹿最爱的食物,其对应的蒙古语词若直译成汉语是“驯鹿的玉”。前些年要将使鹿鄂温克人迁出山林,就因驯鹿离不开山林而止。

相对于“牧马养牛”,牧羊是蒙古先民更强大以后的事,因为在山林中蒙昧期的蒙古先民要与各种兽群赛跑,长期的追猎生活使蒙古先民更追求灵动和力量。羊显然太过弱小了,据拉施特《史集》记载,直到十二三世纪,纯粹的传统山林蒙古部族依然以养羊为耻。森林乌梁海部落的父母骂女儿时,只消说:“我们把你嫁给一个让你放羊的人!”她就会悲伤透顶,甚至悲伤的上吊。这是个非常不情愿走出山林的蒙古部落,可对照今天使鹿鄂温克人之依恋山林来加深理解。

在蒙古历史上“牧马”、“放羊”代表两种文化与风俗。羊主要沿河而啃食,河滩上水份充足,草类水份较多(如水蓬棵、水麦子草等),且生长速度极快,依我高中时放牛的经验,沿河放牧,今天沿两公里的河段放一遍,两天后再去放还能让牛吃饱。马之牧场,主要在相对干旱的山上,主食贫水的草类。吃水份太多的草,马会拉稀没力量,跑不起来而失去机动力。居山有宽阔的视野,需要迎接各向风的吹刮,生活惊险剌激;溯河而牧无法远见,难知风吹草动,是更宁静平和时的追求。

在乱世草原,诸部纷争,劫掠盛行,养羊需要在非常强大部族武装庇护下才可行。养马贵在机动,虽然不像牧羊人那样有更高的产肉率以温饱,但有危险时能立即迁移跑路。《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幼年时,家里只有一定数量的马而无羊,钓猎采掘以填肚皮。

成吉思汗在青年时代力量很弱小,无力保全家眷。铁木真在得义父、义兄之力救回其妻之后,铁木真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扎木合有过长达一年半的合牧,在扎木合的游牧地,铁木真与扎木合第三次结拜为安答。合牧一年半,在大聚春祭(阴历四月十六,月圆可不夜)之后迁移牧场时,扎木合对铁木真说:“巡山而牧,纵马者安居;沿河而牧,放羊人温饱。”(事见《蒙古秘史》第118节)因此一语兄弟生分,开始了草原双雄对立的争霸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6693-736943.html

上一篇:化学大科普,可不可以不这样强势?
下一篇:牧区盐俗的科学品读(一)
收藏 IP: 210.73.59.*| 热度|

2 吕洪波 白图格吉扎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