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近日科学网上媒体的一篇新闻报道心里真不是滋味。这篇报道说的是在人民大会堂一位德艺双馨的耄耋老人给6000位研究生新生作报告(即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台下呈现一片学生睡觉的“壮丽景观”(并非媒体原文)。这篇报道几乎占据了很多网络头条,这位记者和媒体可谓很是得意和风光了一把。我及时对一些科学网的相关博文做出评论,对这则新闻发表了我的不同意见。主要概括为:1、这是一起典型媒体夸大和炒作事件。我仔细看了那4张照片,突出“睡倒一片”的学生只有很少镜头,并非所谓一片。认真鉴别还发现那几个学生也并不是都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我想对于这些早已成年学生听报告(包括上课)总不能要求他们像幼儿园和小学生那样双手背后挺直腰板。当然,即使少数学生,我也不赞成那种坐姿,似乎对哪位老者稍稍有点不敬。2、出现这种现象需要批评的是主办方。在当下视频科技如此发达条件下,组织这样“大型”的现场“传经送宝”“教化”报告会,能达到主办方领导们主观臆想的效果吗?可以想象,要在当今交通如此繁忙的北京组织一个6000人的大型活动,每个大巴按60人计算,也要100辆大巴,再加上一些单位领导的小车,一定会严重影响交通,其必要性如何。然而如果通过视频,让大家坐在各自单位收听收看岂不更好,我们一些部门目前正是采用这种形式召开相关会议,大家称为“绿色会议”。当然,那样就没有这个报告所谓“气场”,记者和媒体也无法找到渲染由头。这种做法属于教育界的形式主义。3、向耄耋老人致敬。作为一个92岁高龄,还坚持站立报告,这种社会责任感,只要不是铁石心肠,谁看了都得动容。当然,一些年轻人也表达了多元的意见和看法。例如一位年轻人说:老人报告内容很正确,但不精彩。一个精彩报告主要涉及内容与演讲风格两个方面。我想老人报告内容一定精彩,但是要一个92岁高龄老人演讲风格上精彩,仅从肢体语言上就有困难,恐怕这个要求有点勉为其难。
我由这个“事件”想到一个值得管理部门和我们老同志深思的问题,如何与时俱进和年轻人沟通和交流,尤其是老人们的教化内容与形式究竟该如何与时俱进。这儿自然不涉及耄耋老人的报告,我没有亲临现场,对报告效果(即哪位年轻人说的不精彩)没有发言权,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因为,我现在偶尔还要和年轻人聊天,行使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化职责。有些年轻人真心想要知道一点我们几十年来学习与科研的经历过程,尤其一些曲折经历与教训,这些东西也许对他们成长过程有点积极意义。所以在和年轻人沟通交流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如何将这些有意义的认识以当下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否则就可能像这次耄耋老人这样“吃力不讨好”。
前几天,我们学校李四光学院领导要我和今年的新生谈一点专业教育问题,由于不涉及“科学道德教化”内容,要求我主要针对“地球科学”专业方面做点介绍。所以同学们还比较关心,60个学生自始至终比较认真听,似乎没有发现趴桌子现象。当然,由于我与他们之间年龄上整整相差半个世纪,为了报告效果,我还是提前“做了点功课”。例如为了活跃气氛,我准备了一首欢迎新同学的打油诗作为报告的开场白(摘录几段):“,,,,,,大学生活丰富又多彩,诚信、责任、进取、智慧八字要记牢。学习生活靠自己,学会独立很重要。功课固然是主要,修身养性更重要。千万不要死读书,思考质疑判断不可少。平时多与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课外活动锻炼身体也紧要。,,,,,,图书馆、实验室、听报告、科技活动,建议一样都不少。,,,,,,“地球科学”学科前景好,基础研究、服务国民经济离不了。但是学习任务繁重和难熬,认真学习切不可懈怠和胡闹。,,,,,,地球科学研究对象为地球,野外实验和实践不可少,同学们切不可怕苦怕累和烦恼,苦中有乐,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也自豪。,,,,,,总之本科阶段很重要,打下牢固基础对你一生都有好。如果你能学习生活好,碰到问题还会独立思考,毕业时读研和工作任你挑,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都会为你骄傲”。一个小时的报告圆满结束,还用了半个小时和同学们互动。
我在两年多科学网的经历深有体会,我用博文与评论两种形式与年轻人(估计属于科学网博友的绝大多数)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大腕和毛头小子身份的差异,其中部分博主为匿名或者单位匿名(我不反对),所以真正做到了老师与学生,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平等讨论。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等级森严社会,形成了几千年“下级服从上级”的不平等历史文化,要达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一个相当长期过程。
我一贯认为,老年人想要与当下年轻人交流沟通,让“代沟”填平,必须是我们自己加强学习。过去常常教育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饭还多”,“老人们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都是过分强调了我们老人们的“教化”作用。其实我们自己几十年走过来,天知道听了多少“老人言”,还不是主要靠自己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我记得我们这一辈人学习“主义”和虔诚听老人们教化的高峰当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我们早上起来要“早请示”,睡觉前要“晚汇报”,满嘴“主义”。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全天候的听老人言和各种“积极分子”的教化,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那时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道德情操高么?精神状态好么?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我们国家现在的繁荣昌盛的面貌不正是突破了著名的“两个凡是”老人言的结果吗。我认为一个让年轻人只听老人言的社会不是前进,而是倒退。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新老更替,万象更新。即使我们老人们认为年轻人的想法和做法不符合我们那一代认为的正确价值观,也要容忍,采取“随他去”的态度,不就是让他们走点弯路吗。因此,我们这些老年人一定要有耐心。
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不要说年轻人,连我这个老头子也一贯反感那种简单枯燥“言不由衷”的“说教”,尤其是一些自己身子歪的人的慷慨激昂的说教。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官员,在揪出来之前,他们滔滔不绝大谈道德经教化他人。有的腐败官员就是从他正在高谈阔论教化现场被带走审查,这种颇具讽刺意义场景不断出现,怎么让年轻人信服。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革新我们的教化内容和形式。例如我以前在高考前接受应届高中生和他们家长咨询时,我说:你们上大学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自己家庭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所以要努力考上大学,并在大学发奋刻苦学习。当然最后我还有一句:当你有本事获得较高回报“养家糊口”时,不就自然为国家做了贡献嘛,这是一个真正的“双赢结局”。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身上具有的那点正能量品质哪有通过什么教化获得,对我正面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勤劳朴实的奶奶父母以及一路兼程中无数良师行为示范的身教。在做学问方面也是受到我周边一些牛人的身教影响,才尝到了“做自己的科学研究”的乐趣。我以前在博文中提到过几位中年学术牛人,他们并没有因为获得了若干光环而去滔滔不绝教化别人,至今依然埋头苦干做学问。每当看到一年一度感动中国山村教师的事迹时,我总会为他(她)们的艰辛付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的实际行动已经无声地感化无数年轻人。然而,恰恰相反,却有少数人似乎属于“为荣誉,为仕途而奋斗终身的人”,他们有时由于职位在身经常用那些“陈词滥调”教化年轻人,年轻人能服吗?会有效果吗?现在已经不是简单崇拜“权威”和“名人”的时代。年轻人往往会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去了解国内外那些货真价实牛人的成长经历,从而感化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2014年9月22日完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