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数学家张伟平教授与人合作在数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成果论文,这本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显示了中国数学家的实力。然而,仅仅因为论文署名的第一作者不是张伟平教授,导致成果计量不能算作南开大学而让学校有点闹心,他们的龚校长为这事也有点“恼火”。有记者说:这是“学术规则败给了管理规则”。我想作为张伟平教授本人也许并不介意,因为,他的贡献明摆在那儿,至于真要较真贡献的份额,只有他们合作者自己清楚,旁人不必自寻烦恼,妄加评论。
此外,前些日子杨宾博友一篇博文“优青首报就此无缘——恭读评议、查找差距:还好不太丢人”中提到他有一篇并列共同通讯作者论文。我评论道:“年纪轻轻就有共同通讯作者,什么意思?”。博主回复:“,,,其实,一篇文章,给排任何位置的作者标记*是很一个简单的操作,但如何界定其贡献是个蛮模糊的问题”。我继续评论道:“我将于近日提交一篇博文讨论这个问题。包括几个并列第一作者问题,都属于学术界的怪相”。博主回复:“确实,包括刘老师在内许多老师都谈到过。如果全是这样的成果,就有点担心了,不知谁沾谁的光?杰出科技人才的出现离不开团队,但不应该举天下之力成一人文章,也不应是圈内利益的妥协与共享”。我很赞同他的认识,由此涉及一个学术界值得重视的“按劳分配”话题:我们应当如何客观公正进行学术贡献分配与合理享受成果。这个话题对于提升我们学术队伍的道德操守和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是学术界同行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者们在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地位和生存状态,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一篇学术论文成果贡献的分配和享用自然取决于论文全体作者之间合理分配,一些参与讨论者一般放在致谢部分,显示作者们对这部分同行劳动的尊重。这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内约定俗成做法。一些具有优良学风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他们合作的科研成果贡献分配尽管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大面上过得去”,至少不会由此影响整个团队合作共赢的局面和良好学术生态。我注意到,在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论文作者排名一直比较简单,主要为两种类型:第一作者同时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分开,通讯作者可以位于第一作者外的任何位置,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研究生导师,有时也为论文成果研究项目负责人。我本人的经历及我们地球物理学术刊物至今大致也是属于这两种情况。
然而,现在关于论文著名问题变得复杂了。例如上述说到张伟平教授论文署名的事就是一个“作者不急,别人急”的实例。当然更有奇葩者,干脆特别说明论文“所有作者排名不分先后”或者有的杂志来个“按作者字母顺序排名”,据说是数学界的行规,其实仔细调查也不完全。我不清楚一些著名的国际学术评价机构如何处理这类论文成果的贡献分配。但是我估计恐怕大多数评价(数据库)设计者还是以论文作者的排序(包括作者机构)为据,否则贡献分配的计量就过于复杂,分配无从谈起。但是无论如何,论文第一作者及其机构的贡献得分一定比第二作者多。但是,现在我们偶尔看到在一些重要期刊的作者贡献说明中出现了“作者贡献相同”的说明,还有多个并列第一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的陈述。本来“通讯作者”顾名思义是负责手稿的联络,但由于与“论文责任”相关,所以一般指这些通讯作者是手稿思想的实质贡献者而受到一些人亲魅。我在一些“牛人”简历中发现有的导师几乎所有学生第一作者论文,他都要充当通讯作者。如果这种现象只是向人们昭示两者之间(即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属于师生关系,那也无可厚非,也属于学术界的惯例。但要说所有学生论文的思想都出自导师之脑,我倒觉得这并非显示导师的能耐,因为,这样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缺乏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其可持续科学研究能力较差,不是一个好学生(仅指业务)。
在我的指导研究生理念中,如果学生能做与我研究方向很不相同但有意义的研究我会发自内心的激动,当然学生得拿出好东西来交差。因为,面对这样的研究生通常只能从宏观层面把控,不可能从细节方面进行指导,但我会尽力提供学生研究过程中所需平台资源(例如与国际同行合作)与经费。这样的成果无疑学生应该是主要贡献者,具体应该体现在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于一身。我想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成果,如果论文的合作者们对贡献有大分歧,那就应该在事前弄清楚,中国人有句话:丑话说在前面。我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多,但是基本上也有若干合作者,从不存在任何“并列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的怪相。在我提交的英文论文的Cover letter中总有一句“规定动作”的话:Coauthor assent: all coauthors are aware of and approve of this submission。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类论文作者排名复杂陈述,自然与成果分享密切相关。在我自己的科研经历中及我周边熟悉的若干牛人中,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上述两种情况:即多个并列第一作者;多个并列通讯作者,当然更没有出现过所有作者贡献相等的情况。在我自己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刊物“美国地球物理研究-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也没有发现这类“奇葩”作者贡献说明情况,而是大家熟悉的一个第一作者和一个通讯作者,而且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合二为一占多数(至少是我几十年来查询文献的结果)。说句调侃的话,现在我国很多学术单位都有论文奖励政策,对于某些权威刊物论文的奖励力度还不小,这种作者署名给论文奖金分配也会带来麻烦。更重要的负面作用可能打击某些合作者的积极性。我看到一篇重要论文说明中有3个并列第一作者,好像是论文通讯作者导师决定。因为,这种排列有时属于导师为了平衡学生的表现,尤其要照顾那些关系好听话的科研能力差学生(也许学生毕业交差需要)。这种并列作者做法会使得独立科研能力较强的主要贡献学生不服。
实事求实地说,很难想象,对于一项具体成果的科学思想(这是最为关键贡献)会有几个人同时提出,且份额相等。尽管在Nature论文中存在一些“所有作者贡献相等”的陈述,但是更多是合乎情理地详细说明每个作者具体分工。成果分享中的乱象也许是我们国人性格使然,著名的作者排名之争当属“杨李之争”,一直闹到最后分道扬镳的难堪结局。还有我国“大庆油田发现”贡献排名之争,据说由于行政干预了贡献分配,导致惊动了国家最高层也没看到什么明确说法。所以,在我国当下这种科学贡献分配的乱象真让人有点像歌词里说的:“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其实,“我的成果我做主”,南开大学可以堂堂正正享用和宣传张伟平教授这项成果,而无需介意那些评价机构的结果。
一个成熟的学术机构需要成熟的管理人员服务,因为再智能的机器也无法满足我国当下科技界的那种急功近利的过度量化评价所需。就像我们在自己简历中陈述成果时,只要老老实实列出代表作的详细信息,自己在论文成果中的贡献同行会看得一清二楚。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一些学术机构领导的学术论文清单中,一些论文基本与领导研究方向相差甚远,严肃认真的同行们对领导们的这些“成果”不会当回事,因为我们很容易鉴别那些“领导论文”中成果的真正贡献者。如果你要了解这类论文的产出过程,你自然要与这些论文实际贡献者学生或者普通研究人员,而不会与这位领导通讯作者联系。
踏踏实实“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心安理得享受自己用辛勤汗水取得的成果,愉快和合作伙伴分享科学研究成果,应该是我们学术环境中“成果分享”的靓丽风景,让我们共同努力。
2014年6月28日初稿,9月16日完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