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胡爱国博友转载一篇复旦大学“江明教授疾呼狠杀研究生滥发综述之风”文章。文章抨击一些研究生为了提高论文引用率而“滥发”综述论文的事情。由于不了解情况,我看后有点纳闷,滥发的综述文章为何能有高引用率?难道这个领域的同行专家发表的成果论文中有一个奇怪现象:“只要综述论文,不分青红皂白都引用不成”?否则如何能给这类综述论文提供高引用率呢?由此,我想展开一点参与讨论这个话题。
众所周知,在早年我国科学界改革开放时,我们通常将科技论文简单分为三大类:成果类,译报类与情报类。其中译报类就是专门翻译西方公开出版的论文供国内同行参考,尤其是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学习。记得大约30年前,我国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法,在上海、西安和广州还有三个专门的学术著作影印机构,它们负责影印欧美出版的各类著作(包括教材),即购买一本原著,通过影印在国内发行,大大降低购买成本。我本人就购买过多本这类书籍,由于价格便宜,深受科技人员欢迎。实际上翻译和影印都属于违反国际版权法,尽管也许得到过著作权人的同意。后来我们加入了国际版权法,加上广大科技同行的外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家都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版文献,所以,那几个影印机构似乎已经停办。一些译报刊物也纷纷停办或转成其他成果类刊物,例如我们学校原来的“地质学译丛”已经转成另外的一份成果类刊物。但是情报类刊物“地质科技情报”刊物依然办得红火。
在“情报类刊物”中发表有大量水平各异的综述类论文。我在大约30年前,为了确定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大量阅读了国际同行发表的英文文献,在大概4个科研方向上都发表过多篇综述论文(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国外地质”、我校的“地质科技情报”及“国外地质仪器”等刊物)。那时发表论文不仅不要版面费,还有稿费,对改善生活还可以起点作用。但是,由于这类综述论文主要是介绍国际同行成果,加上研究方向比较窄,在国内圈子小,所以自然引用率不会高。但是对于我厘清和选择科研方向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所以至今我也感激发表过的那几篇水平不高的“综述论文”。
再来说当下大家热议的综述论文,上述那篇抨击研究生发表综述论文的“檄文”,我看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不管是大腕还是研究生,能写出一篇被同行广泛引用的综述论文一定是一件大好事。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必须要认真阅读该研究方向大量文献,尤其是一些重大创新成果的文献,厘清这个研究方向的历史沿革。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导师所希望的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吗?二是还要在阅读文献基础上充分进行综合分析论述,尤其是要提炼和阐述这个研究方向存在的一些有意义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这样的综述论文就像我们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依据”中的内容和申请国外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中的“Proposal”的内容,这对于一个研究生难道不是一件极具正面的大好事吗?否则充其量是一篇摘译文章,这样的文章估计很难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也不会被同行广泛引用。我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在“科学通报”的“专题评述”栏目上发表过两篇论文。这两篇综述论文是我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完成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发表过若干成果论文基础上撰写。
所以,我的体会是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论文并非易事,一般研究生初期阶段估计难以完成这项“艰巨和光荣任务”(个别奇才另当别论)。因此,我建议研究生们,为了你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还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定不要被我国当下某些学术机构制定的那些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评价举措迷惑。
2014年9月6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