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的谦逊品德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
谦逊品质与行为几乎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全过程,无论在职场与同事还是在家庭中与亲人及朋友之间日常交往,谦逊行为无处不在。人们总是憧憬生活在一个充满谦逊环境的文明社会中,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会很幸福、快乐和满足。我们生活在学术界的人们对于谦逊的意义深有体会。学术界是读书人聚集的圈子,自小老人们就教育我们要“多读书,明事理”,意思是读书可以让人懂得很多道理,不会胡搅蛮缠不讲道理,至少会依据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率。然而,在我们的网络媒体上常常出现一些学者匪夷所思的表现,例如近日湖北一所大学图书馆里那位女教师的“表演”就引起社会公众热议。她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表现没有一点学者该有的最基本的谦逊品德。从网友评论看,这件不好的事件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学者的谦逊品德和行为可以引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谦逊的力量不可小觑。
我们学术机构往往在学术报告的广告与申请科研项目的申请书中及相关场合看到某些学者的个人简介。这些个人简介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学历出身、工作经历与研究成果简介。我们在学者的学习经历介绍中大多数谦逊学者都会客观介绍,如实陈述,不会做过度夸大渲染。但是我们也会偶尔看到少数学者并不那么谦逊的表现。这些学者刻意回避自己普通大学甚至更低层次的求学经历,只介绍最后在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经历《不该有的虚荣心,2013年3月26日》。有的学者对自己成果的水平往往使用一些“高大上”词汇渲染与包装。例如“开创性”,“奠基性”,“世界领先”,“颠覆性”等过度夸大其词的光鲜亮丽词汇,似乎不用这些高大上的词汇包装成果,同行就不能辨别成果的真实水平。我一贯认为,即使某些重大科技成果,也不必自己使用过度包装词汇渲染,只需要如实陈述成果本身,尤其对于那些具有市场应用属性成果。例如解决卡脖子的技术成果,还用得着“高大上”渲染吗?社会公众争相购买你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企业主动“抢购”你的专利技术就是对你成果水平最好的评价。也有一些学者喜欢以权威自居,动辄教训别人如何?这就不是学者应有的谦逊态度,其实我历来主张以自己的经历与见闻为素材,就某些社会热点或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我在科学网上10年来发布博文400多篇,博文选题与内容文字表述比较谨慎,以“坐在大树底下,给年轻人讲那过去的故事”为主,主要陈述事实,是否具有正能量任有年轻人自己评判。因为,我生怕有人说我们老年人“倚老卖老”,教训年轻人。
看到一则报道,医学专家刘进先生将自己高达1亿元的成果转让费全部捐献给他所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并说这么多钱我们两口子用是浪费。这种货真价实专家学者的高尚品质让我肃然起敬。那么是否值得使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包装渲染自己成果呢?这样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也许见仁见智,我的认识是一般是弊大于利。因为,我们大多数普通大众并不具备识别科技成果本身水平的能力,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此,通常容易将那些“高大上”渲染成果看成吹牛皮,削弱了专家学者的影响力。谦逊的力量往往属于无形的正能量,她无声胜有声。谦逊的力量为你奠定同行中的学术地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谦逊是一种很具正能量的美丽灿烂的广告,谦逊总是给人以美好视觉与心灵感受。与谦逊的人打交道,让人赏心悦目,促进社会和谐美好。如果我们学术界拥有更多具有谦逊品质学者,我们的学术环境就不会雾霾重重,而是朗朗晴空。
谦逊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人们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与对方交流时形态肢体表现恰当;语言表现中的委婉细语与智慧,而不是慷慨激昂,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就是这个道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回答大学生提问时经常用“不知道”作答。相反,我们一些自以为是的学者在同行面前总是以“万事通”自居;介绍自己或团队成果常常使用一些高大上词汇包装。其实小同行很清楚各位水平,只是有时候碍于面子不说穿罢了。什么人欣赏这些高大上的成果渲染,一般是这些学者的“圈内人士“,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吹捧!“他以硬核科研成果解决了,,,”;“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这项技术的两大世界难题,,,。”这些魅力词汇通过我们的媒体人宣传究竟能起多大“鼓舞人心”作用?最近看了一个“造不出芯片不可耻,可耻的是天天吹牛逼”视频。视频中主人公严厉鞭挞了那种罔顾事实夸大宣传行为,这与上世纪中后期我们渲染的水稻亩产超万斤,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5年赶英超美的宣传如出一辙。
2022年9月6日初稿,2022年10月18日完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