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李四光学院的科教情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日记记载,在我办理退休手续两年后的2013年底,李四光学院教学秘书刘星彦打电话通知我:李四光学院(简称李院)决定聘任我担任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的学务指导教师。在我的记忆里,李院领导事前似乎并没有就这个事情和我商量或咨询,也许他们首先调研了我的“教书育人经历”,认为我这个在学校学习工作近50年的老教师具有指导这个“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的基本资质。当时,我还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基于我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情怀,这些属于学校的公益事情,我历来当仁不让,乐于奉献。就像我在职时先后出任学校学术委员会等诸多公益服务职务那样。其实,我虽然于2011年办理了退休手续,然而,我的科学研究依然繁忙。例如2013年我刚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时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土资源部和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以及2016年下半年出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年资教授岗位”,为他们2014级学生主讲地球物理学课程和四个青年教师的教学督导。然而,李四光学院是学校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与中国科学院相关地学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地球科学菁英班”颇有点地学学科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味道,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在学校学习工作生活近半个世纪的老教师,适度参与李院学务指导工作责无旁贷,为此,我爽快地接受了李四光学院学务指导教师与班主任任务。为了确保李院工作不流于形式,以至于我在出任学校教学督导一届后婉言谢绝后续延聘。2015年我正式获得李院地球科学菁英班任期至2019年的班主任聘书和没有任期的学务指导聘书。
我在服务李院工作期间,日记和图片资料记录了我与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共同成长的芳华岁月。第一次活动是2013年12月24日上午与2013级地球科学菁英班同学交流,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规划与科学研究话题。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要珍惜在李院四年学习宝贵时间,除了专业学习方面需要打下厚实基础知识外,还要重视“通识知识”学习与学术过程的学习和训练。我认为,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未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骨干与领军人物,为不久的将来我国地球科学引领世界打下坚实基础。此后我给2012级和2013级同学作了“哈佛大学与MIT印象”的报告。这个报告内容是我2013年在美国MIT探亲期间先后多次游览两个世界名校和参观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的切身感受。目的是让李院学生了解世界名校的大学生是如何享受学校丰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例如浓厚的独立自主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教授资源,大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知名教授的学术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质量。
2014年上半年应李院教务安排,我给2012级,2013级地球科学菁英班同学安排了我的科教公益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系列报告。这个报告在校内外作了20多场,获得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的积极反响。第一场为2014年3月27日下午在教一楼305室报告的系列之一:关于科学研究;4月3日下午在教一楼2层阶梯教室为报告系列之二:关于 “学术论文的‘创作’”。在这个系列报告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报告时有一个学生急不可耐地提问:老师现在给我们谈论文写作是否有点早?显然,在这个同学眼里,大学本科期间主要还是应该和高中学习方式那样,完成教材上那些应试知识学习,至于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至少要到大四毕业设计阶段才可能涉及。我猜想,这位同学的认识可能代表了一部分本科学生的认识,他们不清楚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方式的本质区别,前者属于自主学习,目标是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后者属于应试学习,目标考上心仪的大学。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大二就可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这就表明,这些大学学生自进入大学就会主动与教授接触,并力所能及地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学术训练和成长。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研究经历计划”和MIT的“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都强调大学生要通过适度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4月10日继续完成报告系列之三:如何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这部分内容所指的项目申请书也涉及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学生们似乎没有什么异议。
按照李院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入校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按照: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相关学院学习。例如选择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进入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地球物理实验班”学习。然而,作为李院地球科学菁英班管理服务建制一直维系到毕业。为此,我于2014年5月15日和2017年10月4日分别给2013级和2016级“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介绍“地球物理学”和“遥感和地球信息”专业的基本内容,供同学们选择专业参考。
2015年开始我承担批改李院学生“地球科学导论”作业。这门课程主要安排中国科学院地学相关研究所研究人员给学生讲授与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知识,属于高级科普和入门性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都很重视这门课程,选派所里得力研究员主讲,其中有的所长亲自挂帅授课。目前在主讲教师中已经先后产生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科学导论”作业是以“读书报告”形式提交。这是学生入校后第一篇与专业知识亲密接触的文字材料。我在批改这份作业时重点关注:选题的科学合理(可以选择与主讲教师课程相关内容,也可以独立自主选择与地球科学相关内容),内容篇幅适度(不能太短),文献丰富(可以涉及网络新闻报道、会议和期刊论文),编排合理,文字书写规范等。这些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从现在做起,重视文字的书面表达,为以后学术成果论文书写奠定基础。为此,我会将每次作业批改结果,包括正面意见与问题分析及建议发给全体同学参考。为了让这份作业更规范,我于2018年给学生发去了“地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建议编写大纲”,并应邀于2021年6月4日下午给2019,2020级学生作“学术论文的‘创作’”报告,并针对“地球科学导论”作业要求和问题分析阐述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此外,我先后给李院2015级,2016级,2017级二班,2020级和2021级新生(有的年份与地空学院新生一起)入学教育第一课作“我谈大学生活”报告,以我亲身经历和数十年的大学学习工作的思考与新生分享我对一个大学生本科期间学习生活成长的理解,供他们参考。
我荣幸应邀参加了李院首届(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和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发言。希望同学们能将李四光学院四年学习生活经历深藏心中,并作为自己学术征程的起点,为“明日地大以我为荣”奠定坚实基础。我还出席了2017届,2019届同学的毕业合影。此外,我还先后参与李院学生诸多社团活动并应邀发表意见。这些活动包括李院学生的“‘阳光团支部’评选”,“大学生创新项目”评审,听取“寒假国外短期访学汇报”,2016年团员活动:“学本禹,做奉献”,“2015年暑假三下乡实践”报告评审和“2015级论文报告评审会”及2018年的“名师面对面”等。这些活动加深了我对李四光学院学务指导工作意义的认识,为李四光学院的发展尽了自己绵薄之力。
我与李四光学院近10年的科教情缘有几点感想与大家共勉:
第一,李四光学院创办10年来,在培养创新型地球科学大学本科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成果斐然。以2016-2019届学生为例,继续读研的学生比例平均高达80%。此外,李院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学风建设,教务人员告诉我,在迄今的10个年级20个班学生中只发生3人学风事件,而且犯错学生知错就改,其中两人后来考取了研究生(因为犯错失去了免试研究生机会)。其实,年轻人犯错在所难免,知错就改更显可贵。李院的主管领导告诉我,“我们一直都是以育人为导向,哪怕是犯了错的学生,也是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能勇敢面对,知错改错,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重新站起来。”因此,我认为,李院办学10年来取得的成果,初步实现了培养未来地球科学优秀学术接班人的人才目标和愿望。
第二,参加李院活动近10年来,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退休老教师在以“学术追求”为目标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性人才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老骥伏枥洒余晖”,我们老教师依然可以继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大学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始终处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丰富自己多元化的科学与教育知识,适应高等教育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才能与年轻大学生进行“无障碍,无代沟”地交流和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第四,希望学校在李院办学过程中,继续就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相关地学研究所的人力与科研平台资源进行深入研讨和积极沟通,提升研究所的办学积极性。同时理顺李院与学校相关学院在培养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过程中的关系,让李院学生的培养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
感谢李四光学院领导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我工作的长期支持,我会继续发挥余热,并尽所能支持关心李四光学院的发展。衷心祝愿李四光学院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2022年将迎来我校李四光学院建院10周年,此文应邀而作。
2021年12月14日完成初稿,12月27日完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