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我敬佩的几位数学物理老师 精选

已有 12624 次阅读 2022-1-4 08:1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敬佩的几位数学物理老师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档案记载,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时的数学物理老师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抽调过来的老师和从这两个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物理老师中除了承担物理课程教学任务而分到基础课部外,还有部分老师参与组建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例如创始系主任薛琴舫先生和副主任谭承泽先生和刚毕业的刘光鼎先生等。另一部分是1952年从其它大学毕业分配来的老师,例如从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张国雄先生和欧庆贤先生(分配到地球物理探矿系)等。这些一流的数学物理师资为北京地质学院高质量的本科专业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的记忆里,我国行业大学和大多数普通大学的基础课部的数学物理老师基本不做科学研究,他们主要承担学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而且往往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有心无力”顾及科学研究。然而,这里介绍的我们学校几位前辈数学物理老师,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依然凭兴趣“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并在他们的课程教学中得以呈现。他们的高尚学术品质为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专业教师起到了“行为世范”作用。

数学老师李锦才教授195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数学系,1953年来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此后随学校南迁武汉,出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础课部(现在的数理学院)数学教授,后因家庭原因调入桂林理工大学工作。当年我随1976级地球物理勘探系(简称物探系)学生完整听完李老师主讲的高等数学、数理方程和线性代数等课程。这些数学课程属于物探系学生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此后似乎与李老师没有更多交集。然而,1987年我承担物探系1984级学生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磁法勘探”的主讲。在备课期间为了出色完成课程的主讲任务,我将“应用地球物理学—磁法教程”教材中所有计算公式推导一遍,弄清楚这些公式的物理数学及其与地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有两个难度较大的公式“地球磁场的球谐表达式”和“三度体垂向二次导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否正确没有把握,为此,我及时请教李锦才老师。因为,我从有关渠道得知李老师正在开展与磁法勘探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这从他给物探系学生讲授的几门数学课程,尤其是数理方程和线性代数课程的风格中可见一斑。几天后,李老师认真审查我的推导过程后告诉我,我的推导过程正确。

第二位数学老师是蓝仲雄教授。他是1952年从清华大学过来参与学校组建基础课部的数学教研室并出任首任数学教研室主任。据说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蓝老师与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过从甚密。1972年学校撤销湖北丹江校办五七地质队,我们全部迁回北京原校址。物探系领导决定组织基础课和专业课师资给我们这些1969届1970届留校青年教师补课。其中数理方程课程就是蓝仲雄老师主讲。至今脑海中依然清晰记得蓝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常常将拉普拉斯方程在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中的解与地球物理问题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蓝老师雄厚的科研功底,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地球物理专业的兴趣。蓝老师上课基本没有讲稿,然而内容娴熟,潇洒自如,所以,尽管蓝老师带有较重的福建闽南口音,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第三位数学老师苑金臣教授相比前面两位老师属于“小字辈”。苑老师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他对我说,大学期间数学大师潘承桐先生曾经给他们上过课,当然,他说潘先生不一定记得他。数学专业是当年山东大学的龙头学科,学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我是在学校南迁武汉多年后结识苑老师。苑老师讲话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与人交流别有一番韵味。他不愧是山东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他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一直坚持做科学研究,深入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看能否在陈景润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虽无进展却依然乐此不疲。有一次他看到我们物探系王家映老师与加拿大学者在地球科学杂志上合作发表的一篇将数学的“泛函分析”用于电磁法的研究论文。他找到我说,我们能否合作研究将泛函分析用于磁法勘探中的正反演问题,提升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为此,苑老师从我这儿拿了一本磁法勘探教材认真钻研。后来,我坦诚地对他说:我们要就这个选题合作开展研究难度较大。因为,那时候我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过多时间系统钻研学习泛函分析,苑老师缺乏物理地质概念。因此,最终我俩也没有产生过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成果。然而,我从苑老师身上学到了科学研究带来的乐趣。

蒋智先生是我大学的第一位物理老师。蒋老师的课堂教学精彩极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蒋老师课堂上不仅仅给我们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还在授课中常常传授他的科学思维,教导我们不能死读书,彰显蒋老师拥有的超前的科学研究意识与科研功底。例如他在课堂上常说我们要“多思”,以至于我们班里同学课下给蒋老师起了一个“多思老师”的雅号。正如我们班“毕业50周年纪念画册”的“班风篇”中记载:“五十年来的责任和担当,得益于学十三栋(我们班男生宿舍)楼道中,响起蒋智老师的名言:多思!多想。它开启了我们心灵的窗户,在刘庆生,戴联善等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

物理老师张国雄教授1952年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当年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除了张老师还有长春地质学院(1952年组建的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的磁法勘探老师申宁华教授和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的欧庆贤先生。张老师开始主要是协助薛琴舫先生讲授地球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宏观场论”。张老师教学之余对“物质磁学”感兴趣,我当时正在从事“岩石与矿物磁性”方向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和张老师的研究兴趣不谋而合。为此,我向张老师学习了诸多铁磁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就“铁磁学与岩石磁学交叉研究”方向开展合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他一作,我二作)(1988)和矿物学岩石学论丛(我一作,他二作)(1992)。

第三位物理老师黄择言教授没有过多接触。1978年我在湖北省钟祥县学校知青点带队,他的儿子就在知青点,也许有时召开知青家长会黄老师会参加。所以,有关黄老师的逸闻趣事来自别人对我的转述。黄老师1923年生于浙江丽水,195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来到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物理教研室任教。黄老师上课除了内容讲得非常精彩外,就是课堂时间掌控精准到难以想象。据说有一次课堂上黄老师说,这次课就到这儿,下课铃声立即响起,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黄老师在教学之余一直坚持做科学研究,检索发现学校南迁武汉后的1980-1985年之间他先后在“力学与实践”和“应用数学与力学”发表4篇学术论文,且均为唯一作者,这在当年数学物理基础课的老师中独占鳌头。由于他的论文成果中解决了力学方面一个重要问题,引起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先生的关注。后来学校职称委员会基于钱伟长先生的鼎力推荐而一致通过了黄老师的教授职称。

上述介绍的我们学校几位数学物理前辈老师的科研热情令我感动。他们日常教学并不限于传授数学物理课程基本知识,而是一方面从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科学思维。他们将数学物理课程内容尽可能与授课对象学生专业结合,大大提高了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他们的科学研究经历在学校基础课程教师中起到了“行为世范”作用。2002届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的ZJJ同学告诉我,当年他和ZYJ同学就是受到数学老师苑金臣等老教授科学研究热情的影响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我给他们班主讲《地球物理学概论课程》时获知他俩在完成地质学课程基础上同时辅修应用数学专业,毕业时同时拿到了地质学与应用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并先后在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目前ZJJ博士出任中山大学数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ZYJ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如今的数理学院已经走在研究教学型学院的行列。目前学院除了承担全校公共课程数学物理课程教学外,还承担了研究生教育。2021年数理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显示了学院拥有的雄厚科研实力。

今年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我以此文献给学校数理学院的老师们!祝他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工作愉快!

2022年1月4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19469.html

上一篇:我与李四光学院的科教情缘
下一篇:学者的耐心
收藏 IP: 59.173.200.*| 热度|

29 刁承泰 张学文 武夷山 郑永军 王磊 杨顺楷 毛宁波 杨正瓴 黄永义 王明 胡泽春 史晓雷 晏丽红 魏周超 王善勇 晏成和 王超杰 姚小鸥 张江敏 邓景华 李务伦 吴斌 尹德强 张明武 刘全生 冯兆东 刘秀梅 李振乾 吕振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