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帽子是把双刃剑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最近看到微信转载一些年轻科研人员早逝消息,其中有的人戴了一些“人才帽子”。我在类似微信中发表了一条评论:“帽子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是满足了帽子人才自己和家人的成就感和“虚荣心”;负面是给这类人才过多压力,使得他们自己和家庭生活不会过的太舒适。他们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享受常人应该享受的家庭快乐生活”。我将这个评论也发给一些头戴帽子的好朋友。其中一位戴了多顶国家级帽子的中年教授回复我说:“就是这样。人最终都要回归家庭,回归自己;健康身体,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是相互相成的” ,我很赞成他的看法。这是一位理性学者,我们之间交往已经20多年。他的认识我很赞成,即作为一个学者,应当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此,勤奋努力刻苦理所当然,但是不必要,也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健康身体和家庭幸福生活为代价。因为,这种代价可是人生最惨重的代价。
“帽子人才”是我国当下,尤其是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一道特色风景。在各个单位的“人力资源”中都会详尽介绍各类帽子人才。这个特色明显区别于欧美一些学术单位。在欧美大学的一些学术机构通常也会介绍一些“帽子人才”,例如美国有的大学的院系会介绍他们共有多少位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如果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一定是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介绍。但是像我国目前如此“丰富多样”,数量惊人的“帽子”现象可能属于“中国特色”。有人在科学网上列出过我国帽子种类几乎数不清楚。因为类别太多。仅国家级就不少,除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帽子外,仅与学术相关的帽子也不少,例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国家基金委的“杰青和优青”,科技部的万人等。中国科协近年也出台一个“青年托举人才项目”等等。我们的大学在招聘教职时几乎无一例外偏爱那些帽子人才,无论他们是“过去时”还是“现在时”。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规定,依托西部单位获得的“帽子人才”聘期内不得调离所在单位。
国家和部门设立“帽子人才”的初衷无疑是出于对少数货真价实优秀人才的重视,并在聘期内给予他们优厚待遇,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在享用国家给予他(她)们优厚物质待遇同时,在科学研究中起点行为示范作用,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我们能说这个“政策”有什么问题吗?但是,过量的“帽子”却给我们当下的科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例如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急功近利”和某些“学术不端”就是这类负面效应的典型代表。
毋容置疑,“帽子人才”满足了他们自己的成就感和家庭的“虚荣心”和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其中多数帽子人才也是通过自己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成果,名副其实。他们应当成为人们学习榜样,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应当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尊敬。我曾经在“做强自己是你唯一选择”文章中谈到:“拥有较多科技资源的大多数牛人和学术大腕们也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并取得了同行认可的科技成果,才成就了这些牛人们今天的学术地位,有的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然而,由于我们当下学术单位之间人才竞争激烈,一些单位使出浑身解数引进“帽子人才”,导致“帽子人才”产生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由于国家和单位往往给“帽子人才”较高待遇,这些高待遇诱惑一些人急功近利,浮躁,导致我们的学术环境日趋恶化,年轻人难以宁静地坐在书桌前“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同时“帽子政策”给“帽子人才”及其家庭带来“巨大压力”,是一些不和谐家庭的诱因。“人才帽子”看起来风光,其实他们内心的苦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帽子人们们需要硬着头皮应付无穷无尽的“考核”。有的单位对“帽子人才”寄予厚望,让他们脱离自己本职工作去做一些“帽子人才”不愿意,也不熟悉的“人情”事情,例如在“酒桌上”跑项目,拉关系。最近一位教授和我谈到,他认为多位海龟“帽子人才”的早逝其实属于累死。一些单位给那些帽子人才加官进爵,导致他们过早脱离教学科研一线,没有发挥他们的专长,这可不是他(她)们当时“海龟”的初衷,也导致了一些人“归海”。
我国高等教育的急功近利评价机制让我想起日本北海道大学校长佐伯浩的话,他说: “(我们的)大学不像民间研究机构那么重视结果。你可以失败, 你可以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 仍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你只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了, 在大学里面就会得到公正的评价, 我们重视的是你在科研过程当中付出了多大努力。这个过程是否有意义, 而不是一定要有什么样的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也说,“我们评价一个教授不是依据他们为系里拿到多少经费,而是他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地位”。我想一个大学教授的学术地位应当主要是他的科学成果的影响力。这个国际学术影响力一定是学术共同体同行们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论文数量,包括论文的引文数量和发表论文期刊的IF值那么简单。一些学术单位的行政部门费尽心机创造的期刊分区,以及后来推行的“自然指数”举措都不可能完整体现一个科学工作者真正学术影响力。
我们的“帽子人才”们一定要看清“形势”, 当你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时,你要想一想究竟是为什么?你要想到家中还有老小需要你的关怀。当你身体出现“异样”发出第一次警告时,你要下决心放下。“帽子人才们”要知道,父母亲人虽然在意你们“事业有成”,但是在事业和身体健康两者之间,一定是将你们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为,没有健康身体,“帽子”何用?
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当下的不良评价机制,改善科学研究环境。让我们的学术人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他们的贡献。我们“日夜盼望”的诺贝尔奖不可能在“急功近利”、 “眼光短浅”、“政绩观”的“雾霾”学术环境中产生。最近,国家多个部门发文,决心纠正我国科学评价中的四唯现象(唯论文,唯奖励,唯学历,唯职称),但愿能收到成效。
2018年11月1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