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立-花开满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peropen 《电子设计工程》杂志社 西安知先信息

博文

印刷版科技期刊会不会寿终正寝?八问网络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之一

已有 5578 次阅读 2010-8-14 17:11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网络期刊

  目前,在中国期刊发展到了一个拐点,科技期刊在近期内将会有一些大的格局的变化。这些格局的变化中,有的在一两年内就可以看出,有的可能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作为科技期刊的亲历者,有一些疑惑,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这就是“八问网络环境下的中国科技期刊”。
  这八个疑惑是:

  疑问1:印刷版期刊会不会寿终正寝?
   疑问2:“影响因子”是不是文人无聊的数字游戏?(期刊该如何科学评价)
  疑问3:期刊何时不再承担人才评价的异化责任?
  疑问4:是不是只有“阳春白雪”才算学术期刊?
  疑问5:SCI、核心期刊什么时候不再成为办刊人的主要目标?
  疑问6:“期刊”真的还需要“期”吗?
  疑问7:中国期刊何时能办出世界一流期刊?
  疑问8:中国期刊发展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把去年写的一篇科研笔记发在这里,作为对第一个疑问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该文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赵大良老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姚树峰老师的大力协助,很多观点、术语、文字来源于这二位老师。本打算投给期刊,现首在这里了。对提供帮助的二位说声抱歉。
  博主将会对以上其他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希望有兴趣朋友一起讨论。

摘要:
从科技期刊的功能——记录、传播、交流和评价出发,分析了科技期刊应具有的权威性、完整性、长期保存性、时效性、无障碍性、可靠性、公正性、阅读便利性、检索便利性、交流便利性十个特性,并从这十个方面对科技期刊的印刷版和网络版进行了比较,从馆藏、阅读习惯、阅读便利性、期刊现行管理制度、数字印刷等8个方面分析了印刷版期刊不会短期内彻底消亡的原因,但同时认为期刊从印刷版过渡到网络版是大势所趋,印刷版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记录、传播、交流工具的功能将丧失殆尽,印刷版期刊的消亡并不代表期刊的消亡,而是代以网络版期刊的重生。
关键词:期刊功能;属性;网络版;印刷版;数字印刷
1         科技期刊的功能
关于期刊的功能,自从第一份期刊创办者为了提供“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不用花费大力气就能够学到东西的一种工具” 开始[1],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纳即认为:“目前世界上科学成果发表的方式主要是依靠33 000多种科学期刊”[2]  。文献[3]  中通过对1984年至1998年间出版的《化学学报》等7种期刊引文类型分布的统计表明,论文引文的第一信息源都是期刊,占各种总引文量的46.20%~86.35%,且引自期刊的引文比例呈逐步扩大趋势。文献[4] 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与学术的功能在实质上是一致的,这就是(科学)探索,那种把学术期刊仅仅理解为登载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的媒体,只是看到学术期刊的表层作用;认识到学术期刊是承载学术成果的工具之一,意味着发现了它的较为深刻的本质;而通过鉴别、选择、评估学术研究成果,质疑历史和现实的不合理性,寻求更为完善的实践理性,才是学术期刊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那种把学术期刊作为评职称的工具,捞名利的道场,则是对学术期刊的真正的社会功能的扭曲。文献[5] 认为社科学术期刊功能主要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公布、传播、积累功能和评价功能。文献[6] 认为期刊是发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记录科学技术演进历史最为有效和最为系统的载体之一。美国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Services (NFAIS)发布的报告《Best Practices for Publishing Journal Articles》[7]  中认为期刊的主要作用是科技信息的交流、传播。
科技期刊作为传媒具有明显的特质,其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
1)    科技成果的记录工具。
2)    科技成果的传播载体。
3)    学说、理论交流、争鸣的舞台。
   概而言之,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记录、传播、交流、评价工具。   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还演化出一些新的功能,包括:
1)    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的评价工具。因为随着发表论文数量的膨胀,需要对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描述,以便让研究人员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主要的论文以达到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目的。
2)    声望的制造形成工具。研究人员的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可以提升或者显著提升作者影响力,如今如果能够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几乎是可以一夜成名。。
3)    盈利工具。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科技期刊及其所刊载的科技信息可以被转化为经济利益,甚至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
2         科技期刊的特性
根据科技期刊对科技成果的记录、传播、交流的功能角度分析,科技期刊应具有权威性、完整性、长期保存性、时效性、无障碍性、可靠性、公正性、阅读便利性、检索便利性、交流便利性十个属性。
1)    权威性:发布的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目前期刊通过小范围的同行评议来提高其权威性;此外还通过被引频次来对论文的权威性或影响力来进行定量评价[8]  。
2)    完整性:能覆盖所有领域的研究进展。目前期刊的范围已经覆盖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即便是最新兴的研究领域也能找到发布论文的期刊,甚至是专业期刊。这和大多数国家采用期刊登记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3)    长期保存性:载体便于长期保存。目前即便是最早的期刊也能在图书馆或者博物馆查得到。加之复印技术的发明,期刊的长期保存性已经不成为问题,只是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合适的温度、湿度环境。
4)    时效性:研究成果可以及时发布。目前印刷版期刊的发表尽管是有一定的时滞追求但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5)    无障碍性:研究成果能让尽可能多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目前大多是通过读者付费阅读,虽然高端研究人员通过付费可以阅读许可的文献,但是限制了期刊的传播范围,也降低了期刊论文的影响力[9, 10]  。目前“开放存取”倡导在互联网上实现科技文献全文的免费阅读[11, 12]  ,得到了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支持[13]  。
6)    可考性:文献的结果可重复获得,所有依据都有据可查。目前期刊论文都要求标注参考文献。
  7)    公正性:不同国家、机构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相同的对待。目前在这方面并不能做到完全的一视同仁。
8)    阅读便利性:对工具、场合、环境的依赖小。印刷版期刊不借助任何工具即可阅读,但是往往需要到图书馆去借阅和查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
9)    检索便利性:可方便地定位到需要的文献。在印刷版时代是通过建立二次文献索引(文摘)来改进的。
10) 交流便利性:方便地发表对研究成果的看法,研究人员对于同一问题的意见可以迅速、及时的表达出来,并为其他研究人员知晓,尽管目前的印刷版期刊开辟有读者来信等栏目,但及时性和互动性严重不足。
3         期刊出版形式的演化阶段
截至目前,科技期刊的出版形式经过了3种形式: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
电子版和网络版是两种不同的出版形式,但是很多人将二者混淆为一种形式。电子版就是印刷版的电子化,印刷版的载体是纸张,而电子版的载体是光盘、磁盘等存储介质。电子版和印刷版的共同点就是一份载体在同一时间只能一人阅读。
网络版和电子版的共同点是文献都采用数字存储,其不同点是网络版采用互联网技术,同一篇论文可以同时被多人阅读。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在阅读电子版时读者需要暂时拥有所读文章的电子载体,而网络版则不需要,只需要能够接入互联网、具有访问权即可。
电子版时代在期刊出版历史上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之后就被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版所代替。
目前的科技期刊出版正处在印刷版向网络版过渡的时代。近期许多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纷纷停止出版其印刷版,转为出版网络版[14, 15]  。
印刷版和网络版最大的区别,用通信术语来说,就是“点对点”和“广播”传播的区别,此外还有就是“单向通信”和“双向通信”(有很多的交互功能)的区别。因此从印刷版到网络版的转换实质上也就是从“点对点”传播方式向“广播”传播方式、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的转播方式的转变。
4         网络版和印刷版期刊的比较
   
印刷版和网络版期刊的特性的比较见表1。

1:科技期刊印刷版和网络版的比较

特性

印刷版

网络版

权威性

通过小范围同行评议。

可实现大范围同行评议。

完整性

通过新期刊的创办。

通过博客、仓储自由发表。

长期保存性

占用的空间大,付出成本高。

占用空间极小,费用低。

时效性

存在印刷周期。

没有印刷时滞,可以实现即时发表。

无障碍性

支持赠阅和收费两种方式。但其免费赠送的成本和印刷、邮寄成本成正比。

支持赠阅(开放)和收费两种方式。但其免费赠送的成本几乎没有增加。

可考性

参考文献无法直接定位。

参考文献可通过DOI[16] 、超链接等直接定位,并打开参考文献。

公正性

取决于编辑素质。

取决于编辑素质,但是在论文评价方面提供了公正的通道。

阅读便利性

不需要借助工具,但是需要去图书馆借阅或者自己订阅。

需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但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检索便利性

通过篇目索引和文摘来实现,但不能自动检索。

可准确、自动、快速检索。

交流便利性

只能通过“读者来信”等形式实现交流,存在时滞、成本增加。

可实时、交互地实现交流,基本不会增加额外费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印刷版比网络版仅存的一点优势就是基于阅读习惯和不需要工具的阅读便利性,随着“电子纸”的产业化[17]  ,这种优势亦将不复存在。目前科研人员出查阅文献的方式已经从传统印刷版期刊转到互联网数据库,文献[18] 作者对北京10余家三等甲级医院和科研机构中初级到高级职称的医、药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查阅文献方式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通过上网查阅网络期刊获得文献的读者人数明显大于采用传统期刊的人数,近八成的读者选择了互联网方式。
5         印刷版期刊不会短期内消亡的因素
目前期刊从印刷版过渡到网络版是大势所趋,大家已形成共识。关于科技期刊网络化的争论焦点已经集中到印刷版科技期刊会不会消亡,什么时间消亡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印刷版科举期刊在短期内不会消亡,观点支撑依据如下:
1)    馆藏的需要。目前图书馆界还在把印刷版期刊作为衡量馆藏的重要指标,虽然很多人都认识到很少有人到图书馆来查阅科技期刊了,但是让一个图书馆馆长停止订购印刷版期刊,这需要具有相当大的勇气。
2)    老一代研究人员的阅读习惯一时还难以转变。毋庸置疑,目前还有少量的老一代科研人员习惯原来的印刷版阅读方式,并且纸质版的阅读感受是目前屏幕阅读所不能替代的。。
3)    印刷版期刊阅读的便利性。网络版的阅读需要计算机,需要互联网,以及担心长时间对着计算机屏幕阅读对眼睛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而印刷版期刊可以在床头、绿荫下随时随地阅读。
4)    研究成果的凭证。虽然发表的论文在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数据库中都可以在线验证,“三才”等主流采编系统也提供了期刊封面和目录页下载,但电子版的安全性还是受到人们的质疑,目前在很多单位还需要提供出版原件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
5)    思维惯性和惰性。由于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工作模式,,一些期刊从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改变现在的出版模式。
6)    现行期刊管理制度的限制。现行期刊管理制度中期刊审批、年检、评价等还是以印刷版为样本,只要这种管理制度存在就不可能取消印刷版,哪怕纸印刷一本也需要纸质本的存在。
7)    个人收藏。一些研究者希望保存发表自己论文的当期期刊。
8)    数字印刷技术使小批量按需印刷成为可能[19]  。目前数字印刷较传统胶版印刷的成本还较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被接受值得期待,为小批量纸质版出版提供了条件。
6         结束语
在实现研究成果的记录、传播、交流效能上,网络版有着印刷版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期刊从印刷版过渡到网络版是大势所趋。虽然印刷版期刊不会短期消亡,但其作为研究成果的记录、传播、交流工具的功能将丧失殆尽。但随着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研究人员的阅读习惯的改变,期刊管理部门出台更为科学、环保的管理政策,印刷版科技期刊的消亡也不是危言耸听。但是印刷版科技期刊的消亡不等于期刊的消亡和编辑的失业,相反随着出版成本的下降会出现更多的期刊,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要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会增多,也就需要更多的编辑。
参考文献:
[1] 姚远.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0.
[2] 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作用[Z]. 商务印书馆, 1982399.
[3] 黄晓鹂. 我国期刊管理工作研究[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236.
[4] 袁玉立. 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与发展方向[J]. 云梦学刊. 2004, 2004年(第4期).
[5] 宋雪飞,曲辰. 社科学术期刊的功能与管理体制创新 [J]. 甘肃社会科学. 2006, 2006 年(4期).
[6] 姚远,王睿,姚树峰. 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7]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Services (nfais™). Best Practices for Publishing Journal Articles[R]. , 2009.
[8] Garfield E. Citation Indexing --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M]. Wiley. New York, 1979.
[9] Eysenbach G. 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 Access Articles[J]. PloS Biology. 2006, Volume 4(Issue 5 |e157): 692-698.
[10] Lawrence S. 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impact[J]. Nature. 2001, 2001(411): 521.
[11]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Z]. 2002.
[12]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C].Conference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Berlin, 2003
[13] 何姣. 美NIH将强制执行“开放获取”规定科学网, 2008/2008-1-21[2008-9-1]. url.
[14] 新华网. 美老牌杂志《PC Magazine》明年停止销售印刷版2008.
[15] 新华网. 美国百年老报停刊转发电子版2009.
[16] 吴广茂钱建立. DOI对网络出版格局影响的研究[J]. 编辑学报. 2008, 2008年(第5期).
[17] 周国富. 电子纸显示技术对数字出版的影响[J]. 2005, 2005年(7期): 47.
[18] 权菊香,单爱莲. 对北京部分医药人员查阅文献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2008年 第19卷
(第02期).
[19] 贝内特. 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283-352987.html

上一篇:蝴蝶的启示
下一篇:“影响因子”是不是无聊的数字游戏?八问网络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之二
收藏 IP: 117.22.4.*| 热度|

2 武夷山 赵大良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