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个技术和产品,当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急需的服务时,才能得到发展。
机构知识库,在国内外,发起者大多是机构的图书馆。
初衷如下:
1) 典藏机构成果、记录机构科研活动历史、展现机构研究成果。
2) 机构知识库和开放存取OA运动密切相关,希望能改变学术出版中商业出版的垄断局面。
大多的机构知识库中成果收据主通道是成员人工提交个人成果。试想一下,机构知识库的这些目标和用户有多大的直接关系?用户从中得到了什么显性的服务?
建设者尽可以说,机构知识库可以提高成员个人和机构成果的影响力,而且有数据证明OA论文比非OA论文的被引频次有明显的提升。但这些足以吸引大多数科学家来参与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知识库只能依靠学者的责任感来维系。
那为什么cornell University 的Arxiv能发展的如此“风生水起”呢?
本人之前一直在科研一线,也从事期刊出版,从科研人员和出版人的角度来看,Arxiv不是一个机构知识库,而是一个出版发布平台。
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在arXiv上贴出的一篇论文,声称“勾勒了对庞加莱猜想猜想的综合证明的框架”,而获取了第25届菲尔兹奖,而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方式,发表《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长篇论文的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国中山大学朱熹平,却没有成为获奖人。
从这个案例来看,Arxiv更像一个学术出版平台,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机构知识库。
目前Arxiv也已经从本机构成员,扩展到了全世界。
Arxiv的存档也引入了Peer Review的机制。之前任何人均可注册后存档,而目前已经引入了介绍人制度,只有经过之前的member推荐后,才能注册存档。
Arxiv会为每一篇存档的文章提供一个DOI,实现其长期存储,和被引用。
本人认为,arXiv能吸引用户的是成果首发权。
但这个方法在中国似乎不好用。
中国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会把在一个不经过严格Peer review网站上存档的文章认为是科技成果吗?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多年来一直在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样一件和Arxiv类似的很有价值的工作,但在Arixv上存档的文章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文章,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哪怕是一个大学,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的认可。在中国如果人才评价体制不改革,Arxiv上的论文就不会得到中国官方的承认,中国的开放学术出版平台就不会对一线科研人员有真正吸引力。
中西方文化和体制的不同,在中国目前的阶段:
机构知识库的Arxiv路线,在中国,此路不通。
此路不同,但并不是机构知识库在中国就无路可走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