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微生物转化甘氨酸和甲醇生产丝氨酸

已有 6850 次阅读 2011-8-30 18:04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丝氨酸

笔者早在 2009-7-27 的博文“ |甲醇发酵的工业生物技术应该引起重视了!”,就提到了微生物转化甘氨酸和甲醇生产丝氨酸的研究开发项目。想不到事过两年后的今天,在笔者首次参加了本月12-14日在江苏南京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召开的《全国氨基酸开发暨综合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从会上得知体制内的信息表明,我国的氨基酸产业经济的确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现有的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及无序竞争的问题,很不合符新世纪生物化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对环境友好。
 
在近几年,我国生物制造氨基酸产业经济发展很快,在全球300万吨各种氨基酸总量中,我国的仅谷氨酸发酵(单钠盐味精)就达到200万吨,耗粮500万吨;到今天为止,我国耗粮(北方玉米南方大米)经生物发酵已经达到年产万吨级的氨基酸产品品种还有:赖氨酸年产数十万吨级;天冬氨酸和苏氨酸十万吨级;苯丙氨酸万吨级;看趋势色氨酸也接近数千吨等,多数均为基因工程重组菌深沉发酵工艺,加上较合理的产物回收后处理工艺,生产规模上了档次;但是从高新技术产业角度的“发展高端产业,定位产业高端”还是很不够的,原创技术缺乏。上述的300万吨氨基酸总量中,其中的80%为饲料级氨基酸。而我国的饲料级氨基酸排序为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后者色氨酸成为了该链条的短板。故现在多家企业都在上单一耗粮的糖质原料发酵生产色氨酸,据粗略统计产能接近年产1万吨,但愿能成功;但是其中仍然存风险。
 
作为非粮途径的酶法生产色氨酸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仅有南京大学的一团队已于2009年与湖北一家生物工程公司合作开发在高浓度L-丝氨酸混合介质中作为转化底物,(实际上与吲哚一起)被酶法转化为饲料级L-色氨酸,该途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前景看好。
 
笔者联想起酶法生产色氨酸中,就是L-丝氨酸与吲哚经由色氨酸合成酶或色氨酸酶促转化合成L-色氨酸;该途径的关键在于L-丝氨酸的合成。在此笔者再次强调“微生物转化甘氨酸和甲醇生产丝氨酸”的非粮途径的酶法生产好项目,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微生物利用甲醇的一碳代谢研究在我所是很有基础的,所以利用能同化甲醇的菌株,如生丝微菌就可以利用其静息细胞由甲醇和甘氨酸经生物酶催化有效地生产L-丝氨酸,报道的最高纪录已达到反应介质每毫升65mgL-丝氨酸,据说已经进入工业化开发水平。只要有了丝氨酸产品,非粮途径生产色氨酸就迎刃而解了。遗憾的是体制内一直未能见如此好的项目进入国家层面进行开发。特别是当前我国甲醇产能已经达到年产3000万吨,延伸甲醇产业链进入生物制造氨基酸的白色生物技术领域是合符逻辑的发展,如丝氨酸等,它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吃肉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481194.html

上一篇:从女性副教授升职落选看现行体制用人的失败
下一篇:“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和生产大国”忧思录
收藏 IP: 210.75.236.*| 热度|

1 吴飞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