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络,小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fanman 我是少数时,考验自己的勇气;我是多数时,考验自己的宽容。

博文

杨玲的“万岁军和运输大队长”值得商榷

已有 4236 次阅读 2009-10-5 20:08 |个人分类:时效网络|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毛泽东, 朝鲜战争

原帖在这里: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42

运输大队长的事这里不想谈,仅就朝鲜战争的事发表一点看法,不一定对。我只是觉得吧,作为一个“学者”发表点看法什么的,总要言而有据,不但要动脑子,也得确实有历史根据吧。

原帖里面写到“有人说朝鲜战争不该打,因为朝鲜战争,中美断交多年。这是比较天真的看法。美国人当时根本看不起新中国,不打朝鲜战争美国也不大可能跟你建交,即使建交了也不会赢得人家的丝毫尊重。不能把以后近20年里中国闭关锁国全推到朝鲜战争上,实际上,当时中国由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形式上的老大哥而实质上的老流氓的背叛等诸多因素才被逼不得不如此,朝鲜战争最多只是个楔子。”

首先应不应打朝鲜战争暂且不谈,朝鲜战争的问题现在书太多了,没事您最好翻翻再上来写,要不上铁血论坛看点帖子再过来写吧。

向老大哥靠拢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的选择,并不是美国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5%BE%92%E9%9B%B7%E7%99%BB,对比一下司徒雷登和苏联大使的表现)和英国人(有兴趣的看看: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不太可能和我们建交。

即便是美国不愿意和我们建交,我们回忆一下朝鲜战争的整个发生过程,难道真是“1950年6月26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侵入被朝鲜,并将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附近。”

而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当时声明将台湾和南朝鲜都画出保护范围,因此金日成敢动手去攻打韩国,结果麦克阿瑟麦大帅不干了,在仁川登陆了,后来中国参战了(一开始斯大林说派空军,中国答应参战;后来俄国人不派空军了,我们还是参战了;后来斯大林不好意思了,派空军建立了“米格走廊”)。我们也错过了解放台湾的机会。

解放军那绝对不是盖的,麦大帅的兵早就在日本泡烂了,一下子就打过三八线了,此时美国人已经被打怕了,想停战,这时候最好的机会我们没有把握住。后来就变成中国和朝鲜处于劣势的拉锯战,李奇微已经把中国人的“七天攻势”研究明白了。要是美国人愿意,再往北打点绝对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他们不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了。因此最后讲和了。

现在理顺一下思路,我们战争的正义性在哪里?保家卫国仅仅是我们猜测美国人的下一步企图,对吧?再说和麦大帅的一仗已经教训了美国人,为什么要继续再打下去呢。没有后几次战争,我们的损失会少很多。以前我们不明白事也就算了,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您还不知道朝鲜人民现在过得是什么日子,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吗?就算美国人不好,好歹人家那一伙的也能让韩国人过得比我们都好吧,我们那一伙的呢?在网上看看朝鲜人的生活我都觉得不好意思,我们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资本呀!

还有您说的“如果步兵一个团一个团的对打,美国人再来十个军也回不去。”如果指的是同样的装备(所有武器和支援都相同),那毫无疑问美国人根本就不是人民子弟兵的对手。但如果现在是美国配置的一个团,人民解放军的4个团给他包围了你也啃不下来,没办法,美帝就是这么强大。尽管朝鲜战争我们没有取胜(实际上是略占下风),这个战果的确值得我们军队骄傲,从这一点来看所有的参与朝鲜战争的解放军战士都配“万岁”的称号。但这也是国家的悲哀,我们落后的太多了,尽管当时用的都是苏联的武器,可我们的战士不该伤的伤了,不该丢掉生命的却再也没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我们这个国家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即使这场战争打出了军委国威,可凭什么为异国异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反省。我们这么民族怎么了,1000万以上生命的代价我们可以不要任何补偿。朝鲜战争虽然仅有几十万同胞死伤,但欠了一屁股债,结果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死伤无数,我们却只记吃不记打。搞科学的如果真是民族主义者,多琢磨琢磨为这个国家多做点贡献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458-259908.html

上一篇:笑话:我终于找到赵本山生病的原因了
下一篇: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读“重庆打黑警官过劳死 家属获百万救助”
收藏 IP: .*| 热度|

2 李小文 盖鑫磊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