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参加了基金委组织的结构工程青年专家学术研讨会(ISSE-2014)。会议的最后一个议程照例是大家对于基金资助的情况与基金委的负责领导交流。提问的有一位年轻学者,以自己申请基金委面上项目的经历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在评阅专家给出的否定性意见,不是给人感觉十分不专业,就是十分简略没有任何参考性(我个人理解为这位学者的意思就是感觉自己就是被直接毙掉的,而且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我当时并没有提问,但是联想到最近的一些经历和见闻,确实感觉到年轻人(35岁以下?)申请面上基金,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思考。当然,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巨大,这里的讨论局限在土木工程相关学科口。
首先要承认,我今年也申请的面上基金,虽然没有通过函评,但是我对整个过程做了一些思考,而且与许多人进行了交流。我的申请书交上去之后,有几位前辈对我十分关心,为我提供了他们的申请书作参考,我看过之后实际上只得到了一个结论:我很难通过。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年轻人和老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就我们这个专业而言,能申请面上基金的年轻人大都论文非常好,有相当数量的国际期刊论文,视野更加国际化,知识和方法更加先进,这是年轻人的优势所在。而我们专业的中年研究者,因为教育、学习、工作经历的原因,大都不能在国际期刊论文方面与年轻人匹敌,且知识体系、研究方法都偏于传统,但是他们在业内耕耘多年,富有影响力,其中不少人担任一定的行政或学术职务,而且一般有研究梯队支持。两类人写得申请书拿过来,不论研究内容写得好坏,单从外在的东西上看也泾渭分明,区别十分明显。当然这里要申明,上述中年研究者中不包含那些学术圈的领军人物,当然他们也并不是面上项目的主要针对群体。
下面再说一下我了解到的评审结果。当然,我只了解到少数一些结果,所以依据此得出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或者在某些同志看来会十分不合理。所以我只把这些东西当成个人经验,并不认为这些一定是对的。总之从我掌握的结果情况来看,两类本子对比,评审人似乎更加认同老人的优势,最终导致年轻人获得面上资助的难度会大一些。(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我们行业内若干优青获得者之前多次申请面上项目而不中,这些事情按下不表吧,说起来令人唏嘘感叹。)也就是说,面上基金在评审的时候,除了本子的质量(有人认为本子质量到底能起多大的决定作用也可以再讨论,我不是阴谋论者,所以还是认同本子质量的决定作用),在业内的影响力(包括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及其它方面的综合影响力)比单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更加被基金评审人看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做了一点思考,目前还十分不全面,且有在别人看来略有鸣不平之嫌,请各位看客不要误会我的本意。我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里写出来,仅供大家批评指正,不足为凭。第一,我觉得与面上项目的评审专家群体的组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面上项目评审专家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应该说目前了解的情况还是以中年学者为主,他们更加看重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更加认同自己的研究套路和范式。所以目前来看在面上基金中采用十分国际化的或者国际前沿的研究范式是一种冒险的选择。第二,与基金函评结果的取舍方式有关。基金函评的结果,基本上是被最差的评阅结果决定的,只要有人说应该不予资助,基本上就挂了,另外的人说得再好也没有用。这就导致年轻人通过学习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想到的新思路,在与传统思路和方法不甚一致的情况下,即便多数人欣赏,也很容易被少数不认同者或者不懂者挂掉。第三,面上基金的评审没有反馈制度,也不能对评审意见的质量进行评价。这就导致评审结果原则上可以十分随意(这里仅实说原则上或者理论上,我们还是相信绝大多数评审人是十分负责的),此时评阅人在打分时就非常容易受申请书以外的因素影响,比如与申请者是否熟悉、申请者是否在业内有影响等因素很可能会起决定作用等等。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金评阅专家库的产生和更新规则并不明确。什么样的人可以评阅基金,什么样的人应该退出评阅专家库,并没有统一的规则。多年不做研究,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时间十分紧张,把本子给学生一审了事的专家并不鲜见;学科青年才俊,发表多篇论文,已拿到基金资助多年,甚至已经拿到优青资助的人,并没有资格审基金的情况也不少。
总之,自然基金是公认的最公平的基金资助,成立几十年来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面提到的,我个人看到的几个可能的问题,只是自己基金中十分侧面的问题,且并不一定正确。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与我国的青年学者群体息息相关,也许一些政策的适当调整能够极大地调动年轻学者的积极性,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发挥更大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