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xd1981 以文会友坐而论道 以诚相待肝胆相照

博文

又一次有趣的投稿经历 精选

已有 16626 次阅读 2011-11-20 15:47 |个人分类:专业探讨|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编辑, 文章, 大修, 审稿意见, decent

     之前写过一次有趣的投稿经历的博文,反响还不错,各位博友对于投稿审稿还是情有独钟的。新近又有一篇文章接收,感觉到投稿的经历着实有意思,再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文章的投稿审稿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大约两年之前,我完成了这个论文的工作,准备投稿。投稿到期刊M之后,主编很客气的回复,这个稿子的内容,建议投稿D更加合适。看到后虽然心情有些不爽,但是看到D也是decent journal,心想也无伤大雅,于是就改投到D。
     投稿之初编辑的反响即很好,于是当下就觉得满怀希望,现在看来,当时的希望或许是过于乐观了。首先迎接我的就是等待,不知道是普遍的还是被我们碰上了,我们这个稿子审稿的周期特别长。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返回了两个审稿意见,编辑意见是大修。这两个审稿意见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属于典型的“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即虽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但是还是就事论事的,循着这个审稿意见修改,可以对文章有一个改进;另一个则属于“破坏性”的审稿意见,审稿人的目的就是提出意见“枪毙”你的稿子,并不是太在意稿子本身的内容,而是试图从基本层面驳倒你的观点。当然啦,两个意见也都属于正常的范畴,我这里也无意评判这两个意见的优劣,毕竟审稿人嘛,并不对你的文章负责,他只需要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反馈回来而已。于是乎修改,回复,仔细整理了一段时间,投上修改稿。
    修改稿投稿之后,大约过了2个月,第一位审稿人就返回了第二轮审稿意见,几处小修,仍旧是建设性的。这个时候第二个审稿人就表现的有一些过分了,一直拖了很久,在我们投上修改稿一年之后,才返回再审稿意见。这个投稿经历到现在,还谈不上是有趣的,还算是中规中矩,虽然时间拖得有点长。但是当我拿到了第二个审稿人的第二轮审稿意见之后,事情就有变化了。
    大约是上一轮提出了破坏性的审稿意见之后,被我一一回复了觉得不过瘾,修炼了一年之后,他重新提出了审稿意见,这次的破坏性惊人。他找出我们引用的一个公式,说这个公式是不准确的,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而事实是,那个公式确实不是精确的公式,虽然形式上看起来是精确的,但却是不能排除产生异常结果的可能。换言之,我们既不能说这个公式就是对的,因为它确实没有完全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我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本文又不想专一讨论或者改进这个公式。我们单方面说这个公式虽然不精确但是不影响结果,这个是自说自话,应该说是很弱的回答,经验告诉我们,自顾自话的说法很难得到编辑的认可。这就比较纠结了。我看到这个结果,一下就觉得希望渺茫了,看起来这次被击中了。
   然而事情的变化往往是人很难预料的。我虽然觉得已然大势已去了,但是还是要略尽人事,找找相关的paper。结果找了一段时间后,居然在一个文章的一个边边角角的remark里面找到了这个公式的原始出处,再一看这个文章的作者,OMG,竟然是handle我们这个文章的editor,而且是他的成名作。情势立马产生了巅峰性的变化,我找到了支持我们的观点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的editor,哈哈。于是我开始写response:第一,这个公式虽然不是完全严格的,但是不影响我们的计算精度;第二,这个公式的影响只停留在局部,不会影响整个理论框架;第三,这个公式不是我们提出来的,而是谁谁谁提的,请参阅文章×××(handling editor的早年成名文章)。审稿人一看到回复,明显的二比一,没有悬念,立马让我们通过了,于是文章就接收了。最后一轮审稿只用了2个星期哦,要知道他前两轮审稿都用了一年啊。
   完整的进行一篇decent journal paper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从idea开始,理论推导,数值模拟,试验验证,文章准备,文章修改,投稿,返修,回复~~~~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你止步。作为科研小虾米,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坚持再坚持。当然有的时候也有乐趣,譬如我们这次扯虎皮拉大旗,“绑架”编辑“要挟”审稿人,哈哈,动词虽然不那么恰当,但是过程真的很有意思。
    至此,还是着重感谢我们这个文章的handling editor。

attorney vs prosecutor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509945.html

上一篇:福岛核电站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青椒第一年的流水账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16 武夷山 曹聪 金小伟 戴力扬 于锋 陈斌 王振亭 王伟 任胜利 张晓锋 谢鑫 高建国 卞文娟 廖爱民 王桂颖 吕振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