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只希望寻求多流派共存,不愿老揪着传统理论的辫子不放。
但争论到当今局面,只能据理力争了。
今天跟一个同行朋友进行了一次辩论,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以错误的老概念为基准看问题---为维护错误概念不惜否定等量代换,费了很大力气才说服他。摘录如下:
朋友:4分钟的那页不严密,甚至说没什么意义。Z=20意思是观测值为20,σ(Z)=1.3是观测值的不确定性,而此时测的观测值是20。只是用两个等式表达了两个意思而已,不需要引入所谓的数学上的严密性。
我:通过Z=20推出σ(Z)=0,这表明20是测量给出的确定值,不确定值是误差,把不确定评价值1.3框到20头上就张冠李戴了。您这就属于以老概念为标准谈事,一定要退回到纯数学概念重新出发。
朋友:将Z=20代入σ(Z)=1.3才是张冠李戴。根本不能直接代入。因为一个是变量的取值,一个是变量的不确定性。
我:只要等式就可以做等量代换,请您着重回顾数学概念:=号是什么意思?这个Z究竟是常数还是变量?
朋友:那按照您说的,当一个观测值测出来了,就没有误差了?
我:您这还是用错误概念为基础谈事,测得值的方差是0并不意味误差的方差是0呀。误差值是不确定的呀。
朋友:Z=z(真值)+Δ(误差),D(Δ)=σ2。现在测量理论不就是这样吗?而且误差传播定律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朋友:Z=20和Z=21都是对的,因为代表两次观测,那您觉得20=21?
我:您自己都推出了悖论式嘛。变量不能赋值,如果20、21都是变量Z的可能取值,您能用=号表达吗?
朋友:噢,原来您纠结于如何用数学符号表达变量的取值。
我:偷换概念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遵循纯正数学概念后,概念逻辑完全不同,起码测得值的发散性概念就都没有了,新理论跟传统理论完全不同。
我:细节决定了概念逻辑体系的不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8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