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王晓阳老师的博客《教育——是为了打破障碍而不是建立障碍》。王老师呼吁,“教育,是让我们走出藩篱,开拓视野”。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感觉我们的教育,至少在形式上,正好相反。也许有人说,形式无关紧要,关键是看实质。但形式是要天天面对的,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
我说的形式是什么?是墙。我们的教育和被教育都是在墙里面进行的。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在墙里进行教书育人,我们每一株祖国的花朵都是在墙里(温室的玻璃墙)接受滋养。这些墙,围成了我们的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成长、学习的学校一直被墙围着。未成年的孩子需要保护,需要一个墙围成的院子。但长大成人了的大学生、研究生,我们仍然在院子里学习、生活、成长。
世界上,很多世界一流的高校都没有院墙(1,2)。我们的985高校,建设目标都是世界一流或者世界知名大学。我们领导们有没有勇气先拆掉遮挡束缚师生视野的高墙呢?很欣喜地看到,新搬到朝阳区的中国科学院一些研究所没有高高的大墙或者冷冰冰的铁栏杆。
有人可能会说我无病呻吟,盯住墙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嚼舌头。我要提醒大家。我们的教育学术界,不仅被有形的墙所包围,而且被无形的墙、我们心中几千年来的墙所封闭着。我就举个词语的翻译方法,大家就可以看出,墙的观念是多么深入我们的骨髓。
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学来的。高等教育的基本单位,人家叫college,来自古罗马词汇collegium,是指一同学习研究的一群人(3)。我们把它翻译成“学院”,一个用于学习的院子。这群学习的人要在高墙内学习。
我们的最高学术团体、研究机构,也是从西方学来的。人家称为academy,现代语言中也是指做学术的人组成的群体(4)。这一词来自古希腊,最初是指被高墙围起来一群人。西方的知识分子,进化了好多好多年,才翻越了高墙,成了一个视野不被遮挡的群体。我们学术界的前辈,看到academy这个词,没有在意那群人,而是关注了古代那堵墙,把academy翻译成“科学院”,把科学活动圈起来的院子。我们不学人家现代的、喜欢别人古代的。这样行不通,古代的金戈铁甲斗不过现代的无人飞机。
注:
3、In ancient Rome a collegium was a club or society, a group of people living together under a common set of rules (con- = "together" + leg- = "law" or lego = "I choose" or "I read"). 自维基百科
4、National academies are bodies for scientists, artists or writers that are usually state-funded and often are given the role of controlling much of the state funding for research into their areas, or other forms of funding. 自维基百科
5、Before Akademia was a school, and even before Cimon enclosed its precincts with a wall,[1] it contained a sacred grove of olive trees dedicated to Athena, the goddess of wisdom, outside the city walls of ancient Athens. 自维基百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