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道高考题火了(http://www.sohu.com/a/235404225_214893),从ABCD四个陈述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蔗糖,果糖,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2/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单选题出现两个恰当的答案。全国各地的判卷标准还算灵活,不太僵化,不管是选择A还是选择B都得分。
看到这一事件,我先介绍一下生物学知识的特点,然后提醒大家讨论一下命题的原则。
酶是蛋白质。后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核酸也具有催化活性,也应该算是酶。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也有一些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教材上的遗传密码表被称为通用或标准遗传密码表。它只是绝大多数已经研究的生物的主要基因组的密码表。很多生物的线粒体甚至一些真菌的核基因组,都使用各自修正过的遗传密码表。
真核细胞使用氧气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但也有一些寄生生物是厌氧生物。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但专业文献和少量教材会告诉你,是21种。还有一种含量低的叫硒代半胱氨酸,一些微生物中还有第22种氨基酸。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也有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那病毒是不是生命呢?多数生物学家确实不把病毒当生命,但最近几年持反对意见的人越来越多。
生命科学领域,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用说中小学教材的作者知识有限,就算是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学教材的作者,也会在很多知识点上慢好几拍。命题时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因为命题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造成错误答案。如果是很少数学生知道哪些额外的知识,他们在考试中可能会为自己的知识丰富糊里糊涂地付出代价。但如果是很大比例的学生具备这些额外的知识,已经到了判卷时无法回避问题的程度,尴尬局面就出现了。
给生物学考生出题并给出标准答案,是一件高风险工作。我提醒大家应该思考如何稳妥地命题。这里我先提出自己的肤浅想法,抛砖引玉。
一、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在考卷中的占比考虑适当降低,应该更加侧重有思维参与的规律、知识之间的联系。毕竟考试就是学习的指挥棒,考什么,学生必然重点学什么。生物学的教材和生物学词典的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更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视规律。学好了教材,就是为成为生物学家打下了基础,但背熟了生物学词典,只能到综艺节目上去卖弄。
二、中小学甚至大学,一些特别基础的知识也确实需要记牢。彻底不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似乎也不是好的指挥棒。但命题时,一定要想清楚,这一知识点是否可能随着科学的进展发生改变。有可能变动的知识点,应该避免出现在试题中。虽然说科学在发展,还是有一些已经成型固定下来的知识,各种氨基酸的结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细胞核的主要功能,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注:加一个“主要”出现歧义的可能性就大幅度降低了很多,即便是发现了线粒体的新功能,它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的作用也不会比有氧代谢更重要)。
三、考虑建立超大型开放网络试题库,学生、教师经常使用这些试题,请专家也做一做这些试题。根据教师、学生、专家反复给出的答案来动态校正试题库中原有答案。当然,权重可以有所区别。考试也不要搞得那么神秘,每年就从这种超大型开放数据库中随机选题就行了。考题不是为了难道孩子们,而是为了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无论是教材作者、考试的命题专家、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心中谨记一条原则,生物学知识是在动态变动中,我们现在的认识将来可能被推翻或者被修正,或者已经被推翻或修正了我们自己不知道。有了这么一条原则,也有点谨慎之心,在教材写作和命题时,就会在措辞上多一些斟酌。今年的考试题,“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如果作者多斟酌一下,题目前加一个定语,“大多数”,就没有任何歧义了。
五、提高命题人员和教材编著人员的素质。只要这些群体不是封闭的小圈子,待遇上有一定的吸引力,自然会有更高素质的人不断补充进去。
六、讨论一下教学大纲。它虽然可以限定教学和考试范围,方便了考试,但很可能限制了优秀孩子的眼界,影响了孩子们科学素质的成长。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生物学教师,我早就注意到了生物学考试客观题的困境。面对中小学生的问题,我也经常是感觉只有知道了他们学了哪些知识,才能给出符合命题需求的答案。这似乎不像是在回答科学问题。但我对此问题一直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想出什么建设性意见。看到最近的新闻,有感而发,随便写几句感想,主要是想激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砖引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