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关于课题组“我的研究生生活”征文的回忆

已有 4548 次阅读 2013-5-6 16: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关于课题组我的研究生生活征文的回忆

刘可为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2004级硕士生

国际竹藤组织协调官员

人还在萧山机场,便接到导师在QQ上的留言,说是让我有空写写关于PURSUE——追求的历程》的故事,好让现在的师弟师妹们了解课题组过去的生活。今天是五一假期过后的第一天,独坐在办公室里,匆匆整理完Back to the Office ReportExpense Statement, 便开始拾起那些离我远去却又仿佛是昨天的记忆。时间过得真快,研究生毕业已经六年了,如今我已为人妻为人母,但是到底学生时光是令人难忘和令人怀念的。

说起PURSUE——追求的历程》,过程其实还蛮有趣,它是课题组的一本内部刊物。很难想像,一个研究混凝土的理工科课题组竟然有这样一本刊物。2005年末,导师以我的研究生生活为题在课题组内开展了一次主题有奖征文活动, 而这本内刊则是所有作品的合集,作者是当时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学。现在想来,当时的征文大抵是导师喜欢写作的缘故,而我则更喜欢称其为作家导师(这个称呼是我在工作以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肖岩教授在邮件里这么称呼王老师的)。因为在理工科的圈子里,写作上功夫了得的导师并不多见,或者说,写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我深刻的感觉到写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如何写好一个有创新性的Proposal, 如何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如何在项目结题时给老板一个满意的Report,如何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这一切的一切都跟写作有关系,而写作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我在想,经过导师魔鬼般的SCI训练,过程虽然痛苦,但是成效势必在工作中有所体现。

话题有点远了,说说这次征文。从征文活动一开始,便收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但是写文章这个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是享受,有的人或许是煎熬。周浪师兄(注:课题组2003级硕士生,现工作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属于前者,记得上学期间,我就特别喜欢读他的游记,而喜欢旅游的他,每到一处总会让人从他的笔尖闻到别样的气息。他的《在城市里守望麦田》,内容温婉细腻,让人十分爱读,现在读来,也能在朴实的文字之间感受到他灿烂的笑容和坚韧的性格。还有马伊硕师妹(注:课题组2005级硕士生、2007级博士生,现工作于住建筑部科技中心),它的《生活生存生意》深刻而富有哲理,有时候让人觉着在交大读土木工程的她或多或少有些屈才。或许人生就是不可预料的,也因为无法预料而变得精彩。当然,也有同学属于抓耳挠腮类型的,此类命题作文应该是高中毕业以后再也没有碰过的事情,我记得吴寒亮师兄(注:课题组2005级博士生,刘可为同学的先生,现工作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当时特别想好好写来着,结果憋了一晚上,好好开头,最后只能草草收尾,可能他那点写作的灵感都用于创作SCI了吧。

我的感受则介于两者之间,我不喜欢写作,也不讨厌写作。而我的乐趣在于编辑这些文章,于是,这本内刊的编辑落在了我的头上。说起书籍的编辑,之前还有一小段插曲,话说是导师40岁的生日。至今,我对那个时候还记忆犹新。40岁是大生,韩冰大师兄(我喜欢这么叫他,因为更亲切。注:课题组1996级硕士生,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了筹备这次生日下了很多功夫,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为导师做一本作品集,包括历年来所出版的学术文章和其他社科类的文章。那时候导师的学生还不是很多,而找到所有的文章,并将其转化成清楚的pdf也十分不易。因为90年代和更早的文章几乎都是纸板或者是不可识别文字的老板pdf,可辛苦了刘明辉师兄(注:课题组2002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讲师)组织好些个同学连夜将所有的内容一字一句的输入到电脑里。那时候,周浪师兄是pdfeditor,我则是封面的设计者。我们花了几天时间蹲守在打印公司,吴寒亮师兄陪我跑到南边的潘家园寻找合适的礼品盒。生日聚餐那天,我们手捧鲜花,以期待的目光让导师猜测究竟是什么礼物。我们没有想到,在导师打开礼品盒的一刹那,激动和感激的泪光溢于言表。我想,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感情,这本未出版的作品集大概要比导师后来出版的钢管混凝土类的专著还要弥足珍贵吧,这本书凝聚着学生对于老师的感恩和祝福。

有了这次书籍封面设计的经验,PURSUE——追求的历程》是我第一次编辑一本书,而使用的编辑软件还是老掉牙的Pagemaker。在正式编辑之前,导师利用寒假聚餐开了个颁奖大会,按照课题组老师评选的名次颁发了一,二,三等奖和荣誉奖。会后我们私下总结了一下,大概按照字数的多少来排名的,哈哈!这本刊物现在看来,版面和形式都很一般,但是花费了我寒假期间的很长时间,但在,在05年那会儿,对于Illustrator还不熟悉的我已经十分满足了。那时候,在课题组干的一些非专业的事情对工作也多有裨益的,后来单位在上海世博会的HonorDay上的许多设计排版都是基于在学校的锻炼,并且也得到专业设计师的认可。有一次,王老师看过我QQ空间里给儿子做的挂历笑称:你以前帮我女儿做挂历,现在可以用到给自己儿子做了,不错不错啊!

零零散散的写了一些内容,不仅仅关于这本书,而是课题组那些逝去却不曾远去的片段,温暖并会陪伴我们的人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687196.html

上一篇:人到中年
下一篇:大别山
收藏 IP: 218.249.24.*| 热度|

1 龙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