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培养“双碳”人才,高等教育需要四大变革

已有 3717 次阅读 2022-5-26 10: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培养“双碳”人才,高等教育需要四大变革

王元丰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了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而且还从2017年开始第四年发布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所谓大学影响力排名,就是看大学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努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问题。其中,THE大学影响力排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评估大学在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能源使用情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后果的工作。这两件事都说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高等教育在碳中和方面的任务很重。而本文将论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培养实现“双碳”目标的人才,高等教育需要深刻变革!

首先,高等教育需要教育理念的变革。这不是在讲大道理,培养“双碳”人才,不只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一项任务,这是百年大变局下,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变化。联合国环境署(UNEP)指出:人类正在面临气候危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三大严峻挑战,人类能否在本世纪末,如《巴黎协定》规定的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升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是涉及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实现碳中和,要靠未来几代的人去完成,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的公民(generation green)”,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决定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大学还是按照过去工业革命发展出的模式,以培养怎样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仍仅仅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为核心,没有培养学生为拯救世界和人类的未来为使命,没有培养学生投身打好“碳中和这场硬仗”的志向,那么,这样的高等教育不是合格的教育!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为回应当前全球的迫切需求,教育本身亟须转型,UNESCO强调教育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契约”。UNESCO这本报告的主要撰写成员、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南多·雷默斯(Fernando Reimers)说:“近几十年公众和政界人士越来越多地问:大学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大学为谁服务这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反思,其重要性可能与二战后导致大学(在扩大入学方面)最后一次重大变革的反思相当”。因此,面对碳中和的要求,高等教育确实需要深刻思考人类气候危机对大学提出的重大时代要求。教育部文件提出要“提升生态文明整体意识,实施面向全员的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责任教育”,大学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第二,高等教育需要教学思想的重要变革。这就是要回答该怎样培养“双碳”人才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短视地认为培养 “双碳”人才,似乎就是在能源专业领域加大力度,或者更大点在储能和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这三个“双碳”人才短缺领域去搞教育。要清楚地看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每个行业都会因为碳中和的要求而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因此,大学的“双碳”教育几乎与每个专业、每个学院都相关,而不是增加几门课、开设一两个挂上“双碳”名字的新专业、设立一般性的碳中和研究院就能完成的。

培养“双碳”需要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双碳”教育是涉及大学全局的工作,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对“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科技创新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谋划。这其中一项基础工作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气候素养(Climate literacy)”或者说“碳中和素养(Carbon neutrality literacy)”,像工业革命初期培养人的读写素养一样,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研究做好碳中和的通识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碳中和的相关基础课程。这方面要承认大学差距较大,《2020年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年轻学生参与气候教育的渠道有限(只有19%的人受过相关教育),要尽快补上这个短板。

此外,要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碳中和的基础是可再生能源系统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系统,但是,碳中和工作又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工作。实现碳中和,除了能源革命,还需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还有金融、法律等领域变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要在新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上转型发展,每个行业都有“新的能源系统”加“新的业务模式”的转变。这样对应于教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学科,都要更新新的教育内容,基于碳中和要求,做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另外,碳中和是“新能源系统+”模式,各行各业都要叠加新能源发展。因此,碳中和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又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做好碳中和交叉学科发展,是“双碳”教育的一篇大文章。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高校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增设碳中和二级学科,而国家应尽快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碳中和相关一级学科,这是非常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第三,高等教育需要教育方法的重要变革。这里的问题是谁来培养“双碳”人才?用什么手段加快培养“双碳”人才?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目前大学的师资和条件,难以满足“双碳”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用好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这样新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就非常重要。人工智能(AI)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当国民需要大规模掌握AI技能时,芬兰利用MOOC推动了让1%的人口接受人工智能培训的免费计划。所以,对于“双碳”教育,可以把优质教师、专家讲的碳中和课程,利用MOOC让不同大学的学生大规模选学,克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元宇宙虚拟课堂、5G智慧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新的双碳科学、技术、产品和工程发展呈现给学生。

其次,“双碳”教育产学研合作非常重要。实事求是地讲,“双碳”工作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大学不但没有走在前列,甚至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应该虚心向产业界学习,深化产学合作,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多请产业界的专家到学校授课、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研究生。还有,做好“双碳”工作,国际合作是中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双碳”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也是重要途径。向国际先进高等学校学习,利用好国际“双碳”的教学资源,与国外高校共同开展研究,培养本科、研究生,这既能够改进“双碳”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够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中国有关大学牵头组建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国际大学气候联盟是很好的实践。

第四,高等教育需要校园运行管理的变革。大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支撑“双碳”工作,自身也要成为碳中和的践行者。大学校园要首先成为低碳的校园、零碳的校园!因为大学校园中学生、教师和各类教辅人员等活动人员很多,拥有大面积的教室、宿舍和实验室等建筑,大学一般也是当地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本身就面临作为机构节能降碳、实现“双碳”的要求。此外,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锂及鈉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交通工具、光伏太阳建筑等方面,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大学也应该成为各类碳中和论坛和传播活动的集中地,学生来到校园就能够切身体会到“双碳”先进实践,这是更为有效的教育。

在校园实现“双碳”方面,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关于参评学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排名很值得关注,其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的碳中和承诺,改造建筑以提高能源效率,并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等。今年排名共有1406所大学参加,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Tasmania)大学荣获榜首。中国复旦大学位列第65位,是大陆唯一进入前100位的大学。目前,以笔者所了解到的信息,还未见到中国大学给出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大力加强。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中国的零碳校园标准(笔者也是参编人员),这样的标准颁布,会对大学校园实现碳中和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高等教育做好“双碳”人才培养工作,不是一般性的任务,这是面对人类气候危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征程中,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使命,大学需要在教育和教学理念、思想变革的指导下,系统性谋划,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环球时报》2022年05月26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1340274.html

上一篇:人类还能应对好气候变化危机吗?
下一篇:今年夏天的收获
收藏 IP: 223.72.77.*| 热度|

3 王涛 马臻 郑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