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的中国科学家
1910年春夏之交,俄国西伯利亚发生鼠疫疫情,俄国人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将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劳工们带着病毒,沿铁道一路向南。1910年11月8日,疫情传至哈尔滨。哈尔滨北部的傅家甸是一个拥有24000人口的居住区。这里民房低矮,街道肮脏,是个不折不扣的贫民窟。疫情就在这里爆发了。
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任帮办(副校长)的伍连德被清政府外务部右丞施肇基任命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以平息疫情。1910年12月22日清晨,伍连德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哈尔滨,并亲赴疫情最重的傅家甸视察。12月27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因疫病死亡,伍连德决定解剖尸体,找出真正的病因。经过化验,伍连德在死者的血样中发现了鼠疫杆菌,并发现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也就是说,无需通过老鼠,肺鼠疫就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与鼠疫公认的传播方式(鼠→人)相矛盾。
鼠疫能不能通过人传人的方式传播,在控制疫情所需要采取的措施选择上有决定性的作用。如鼠疫可以人传人,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是对病人进行隔离。伍氏的观点没被同行接受。同赴疫区的、法国防疫权威专家迈斯尼根据自己曾经参与过印度、香港等地鼠疫防治的经验认为,灭鼠是问题的关键,隔离根本没有必要。在处理疫病时,迈斯尼自已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这位法国医生来到疫区仅仅十天,便不幸感染鼠疫不治身亡。迈斯尼之死成为这场鼠疫抗击战的转折点,伍连德成为了令人信服的抗疫总指挥。在采取了严格的 隔离、消毒、阻断交通,以及“焚尸斩疫”(尸体深埋和焚烧)的严峻手段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11年3月1日时针指到午夜零时,傅家甸的死亡人数报告为零。随后,长春、沈阳、铁岭……东北各个大城市纷纷传来捷报,东北各地均已无死于鼠疫者。1910年10月25日一场持续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大鼠疫正式宣告平息。
1911国际鼠疫大会在中国召开,来自11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参加会议,伍连德担任大会主席。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重要国际医学大会。这推进了西医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伍连德的功绩名字也为国际医学界所认可,伍连德的名字也为国际医学界所熟悉,莫理循在致伍连德的信中祝:“由于您在控制最近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巳是家喻户晓。”,1935年在华工作的著名医学家William W Cadbury提名伍连德为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理由是他“在肺鼠疫,特别是发现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尽管伍连德最终没能获奨,但他是医学史上第一个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的中国科学家。
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祖籍中国广东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1896年获维多利亚女王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并获医学博士学位。伍连德是中华医学会的主要创始人,并任中华医学会第二任会长。
参考文献
1, 王哲:国士无双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2, 曧之:协和医脉(1861-195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