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6年课,不算青椒,也不算老教师,在前者向后者转换的过程中,倒也对二者都有了一点感受。
方青椒之时,上课之初,毕业未几。虽名为老师,也做了一点科研,但对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并不好,甚至还有知识的硬伤未愈。于是“两股战战”,如履薄冰,怕上了讲台下不来,只好精读课本、溯源故纸。上课前模拟演练,以使课上能够纯熟地表达。常课前痛苦于备课的辛苦,却又课后欣慰于与学生沟通的畅快。
时光流转……,对课程的掌握逐渐稔熟,常有挥斥之感。但也不再是青椒了,科研的任务逐渐增加,能够投在教学上的时间日渐减少。忽然感觉教学的感觉反而不如青椒之时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感反而变差了。
什么原因?有点难解。毕竟,知识掌握的更全面了,宏观控制能力也加强了,怎么还会感觉不好了呢?
也许,无论是青椒还是老教师,决定教学表现的核心因素并不是所谓的“静态”的水平,而是“动态”的付出。没有足够的付出,青椒做给学生的是夹生饭。没有足够的付出,老教师端给学生的就是热了之后的剩饭。无论是夹生饭还是剩饭,学生都能品尝出来。
做青椒的时候,怕学生吃出夹生的感觉,于是努力要把饭蒸熟,使劲加柴吹火,备课以至于后半夜。
变成老教师的时候,饭已经做熟了,囿于科研任务日重带来的精力有限,加之缺乏未知知识伴随的刺激与兴趣,若再不能放下身段体会学生的感受,就只能一遍遍地给学生端剩饭。
青椒vs老教师,为了教好书,都不容易。在面对新的学生时,都要付出新的努力,端出热的新做好的饭。而这又需要付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在日益繁重的科研任务下,实在偏难协调(真是矛盾,但谁让矛盾是存在的前提呢?)!
胡言乱语,最后一句: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教书,在安静塑造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与学生畅快地交流,虽然辛苦,但还真是一个美事。
不过,就俺自己来讲,这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奢望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4096-511705.html
上一篇:
又要开始上课了,开始运……气下一篇:
君为渥然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