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南昌”的一个猜想
这个春节,江西是出了一回风头,连主要关心科学和教育事务的科学网上都发出了不少关于江西人娶妻问题的议论。对于江西,我也凑一下热闹,不过,不是说娶妻的问题,而是说江西的省会南昌的名称。
去年,南昌大学简称“南大”一事曾经引起过全国许多人的注意。人们知道南昌大学过去曾自称“昌大”,而南昌也一直把自己简称为“昌”。那么,再问一下,为什么把那里称为“南昌”?
南昌市政府的官网在“名称由来”一栏中这样说:“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
而《百度》上说:“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荣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看来百度还是照着南昌市政府网站的说法去说的。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历史出处。
据东汉人写的《汉书·地理志》,汉代(西汉)设立豫章郡,其郡治就在南昌县,而更早的文献中则没有见到这个县名,所以,南昌这个名称应产生于西汉。
那么,南昌县是在汉代的什么时候建立的?这个在文献上好像并没有记载。据说在如今南昌城的东面有一座“灌婴城”,传说系汉初跟着刘邦打天下的灌婴将军所筑,以后“其城凡三改五移”。这是在今南昌附近建城的开始。以后,汉代设豫章郡于此(在春秋、战国时期,豫章处江、淮之间),但是,当时的县名为何,史料却缺如。在《史记》中也没有见过南昌县或者类似的城邑名称。
最近,在南昌附近的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是举国闻名的考古大事情。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墓主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代海昏侯,也就是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等大臣废掉的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他父亲刘髆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由汉武帝最宠爱的女人李夫人所生。西元前97年,刘髆受封“昌邑王”,封邑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刘髆死后,他五岁的独子刘贺继承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西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因其无子嗣,大将军霍光征召昌邑王刘贺主持丧礼,并将其拥立为帝。可是,一直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刘贺完全没有做皇帝的政治素质,据说他与从昌邑带来的那200来人荒淫无忌,不多天便干了1127件荒唐事,这样,只做27天皇帝就被霍光率众大臣废除。那200来个亲信被杀,而刘贺则被宽大处理,押回昌邑,虽然在重重监视下,但是仍然得到了原来的全部家产和二千户的“汤沐邑”。西元前63年,刘贺被比他小一岁的堂侄汉宣帝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而迁徙到“豫章郡”,也就是如今南昌这个地方。
所谓“昌邑”,就是一个叫“昌”的邑。邑就是城邑,城和邑都是指居民点,只是城更强调周围的城墙。古代的城邑名称往往是跟着主人走的。例如,周天子所在的城邑,原来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东迁到今洛阳附近,但是当时都称周,洛阳附近的所谓东周是后人对它的称呼。郑,最早在陕西渭南地区,后来一迁再迁,但是都叫郑,所谓新郑也是后人的对后迁地方的称呼。蔡,也是迁了许多次,如今河南、安徽还留下来多个名为“蔡”的地方,上蔡、新蔡、下蔡等。后代这样的事情更多,汉刘邦打下了天下,定都长安,让他父亲一起到长安,还把家乡丰邑沛邑的父老一起迁到关中陪伴他父亲,于是关中便出来了一个“新丰邑”。又如北方有一个徐州,一些徐州人被赶到了江南,江南便设立一个南徐;中原人出兵驻守福建,便把家乡的“漳”来命名他们新的家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说远一点,这种事情不但中国人有,洋人也有,美洲或大洋洲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地名是与欧洲相同的,只是加了一个新字,那便是殖民地的新居民把他们家乡的名称移植过来的。
“故昌邑王”从如今的山东被迁徙到赣江之滨,他有这么一大家子人,“汤沐邑”的两千户是供他驱使的,当然也跟着他走。他们所在的地方,在今山东叫“昌”,迁到了今江西这片新的地方,也还是叫“昌”,也理所当然。为了区分,便把南面的称为“南昌”。这应当是“南昌”这个地名的来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汉武帝时代的《史记》和其他著作中找不到这个“南昌县”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这个与海昏侯国相邻的南昌县到底是什么时候设立的,是怎样分置的,这仍然是一个谜团,而在现今存世的文献中都没有找到。看来只有等待了,等待将来或许会出现的资料,地下新出土的,或者哪里新发现的。在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海昏侯”是一个贬义的的称呼,当国家设立一个县和“海昏侯国”并立的时候,国家所属的县取名与“昏”相对的“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而,新设立的县取名南昌,应当是这个有监视海昏侯国作用的县的适当名称。
我在这里提出的,只是一个猜想。但是,它毕竟有“故昌邑王”迁徙至此这样一点根据,比起如今流行的空口无凭的“南方昌盛、昌大南疆”还是要“有根有据”得多。您说是不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