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科学和教育大厦上一根光灿的梁椽
——记著名化学家刘椽
刘椽(1903-1971),山东诸城人,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毕业,1926年至1930年留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回国后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总务长,山东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总务长。1955年奉命筹建郑州大学,后被戴上了“内部右派”的帽子,撤销校长助理兼化学系主任等职务,于1971年5月20日含冤去世。卢嘉锡先生曾作文《忆恩师刘椽教授》。
我第一次听说刘椽先生的名字,是在80年代。当时,我受命参与编撰《山东科技史·化学卷》,由山东大学化学系的各位老先生提供素材即科技史资料,我根据省科技局规定的编辑要求执笔撰写。我的导师、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邓从豪先生告诉我,刘椽先生是他当年在厦门大学学习时的老师、化学系主任。1948年邓先生到山东大学工作(当时在青岛),就是应时任山东大学化学系主任的刘椽先生之邀而来的。我问邓先生现在刘先生的情况,邓先生说,刘椽先生后来调河南,已经去世了。
当时,编撰科技史是依照省科技局的提纲,只要求写某人有何科技成就,不写教育,不涉及个人履历。我也就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再去追问刘椽先生为什么在山东大学好好的却调往缺乏高水平大学的河南,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资料可查。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头脑里。
编撰科技史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交差了也就过去了。做教师最要紧的是科研和教学,特别是90年代以后,要论文、要项目,一天紧似一天,一年紧似一年。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三十多年也很快过去了。如今,我退休了,解放了,自由了。乱翻书,看到了一本《山东大学校史》,记载着山东大学差一点搬到河南去的历史,而刘椽先生竟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他的学术生涯以至于性命。
据该《校史》转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的记载:“1954年高教部拟改变现有高等学校的布局,报请国务院批准,将沿海某些高等学校内迁和增加新的专业,其中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山东大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18页)当时决定把山东大学迁往河南郑州”。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部分迁往了西安,成了西安交通大学,这是我读中学时早就知道的。而要把在青岛的山东大学迁到郑州,这对于孤陋寡闻的我,当时还是第一次听说。
《山东大学校史》说:“后来教育部经过审慎研究,决定把山东大学迁往郑州改为由山大派人去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并给以师资支援。在决定把学校迁往郑州时,学校即派总务长刘椽、总务处主任秘书董树德、总务科长于健、基建办公室技术员刘岩等26人前往郑州筹建。经过两年的努力,在1956年夏完成了主要建筑,秋季招生上课。学校从文、理各系选调一部分教师支援,这就是今天的郑州大学。”(《山东大学校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01页)
《山东大学大事记》则在时间上叙述得更详细一点:
“1955年8月11日 中央教育部下达有关我校迁往河南省郑州市建立新校等等各项问题的通知。”
“14日 刘椽、董树德赴郑州,分别任河南大学建校办事处正、副主任。”
“1956年2月3日 根据高教部会议精神,我校不迁河南,郑州河南大学校舍仍由我校负责建筑,以便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建成河南大学。”
“高教部4月3日来电,通知河南大学改为郑州大学,由龚依群等组成筹委会,我校参加筹委会的有吴富恒、刘椽、董树德。”
“4月13日 郑州大学筹委会在我校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该校筹委会地址、图书仪器采购、预算、基建等问题”
“5月27日 接高教部5月16日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大学不迁往河南,仍暂留青岛……。”(《山东大学大事记》,山东大学出版社,102-106页)
8月11日下达通知,仅过三天,14日,年过半百的刘椽先生就奔赴郑州。真是如卢嘉锡先生所言,“刘老师……二话没说,丢下妻小老母,搁下手头的科研项目,以筹建处主任身份奔赴郑州。从动员农民卖地搬迁,到设计校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1956年8月,郑州大学数、理、化三系面向全国招生。刘椽先生看到了他努力奋斗的成果。然而正如卢嘉锡先生所说,“欢庆郑大诞生的锣鼓尚余音缭绕,一场灾难悄悄地向刘老师袭来。由于一条有关高校院系调整的整改意见,老师被戴上了‘内部右派’的帽子,校长助理兼化学系主任职务统统被撤销……躯体和精神的长时间折磨最终使我的恩师——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正直磊落的爱国科学家,一病不起,于1971年5月20日含冤去世”。河南省和郑州大学的有关人员就是以这种方式,报答了它的恩人,一个在建立学校中立下丰功伟绩而个人作出巨大牺牲的元勋。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这次小小的波动之中,山东大学逃过了搬迁河南的厄运,然而,刘椽先生却永远牺牲在了河南的土地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厦门大学西迁到福建西部大山中的长汀继续办学。时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的刘椽先生挑起了厦门大学化学系西迁的重任,一开始,西迁的化学教授仅他一人。他把庙宇作为教室、牢房变成化学实验室,使得厦门大学化学系在长汀的大山之中办得有声有色,后来傅鹰等重量级化学家也到厦大任职。厦大化学系在敌机的轰炸声中培育出蔡启瑞、陈国珍、邓从豪等著名化学家。
1947年,刘椽先生到山东大学化学系任主任。在抗日战争中,山东大学西迁后停办,校舍成了日军军营,以后又被美军占领。战后,刘椽与刘遵宪等先生一起,恢复建设了山东大学化学系。作为山东大学的秘书长(总务长)他参与了领导山东大学的新的复兴。
从1955年起,他又参与创建了郑州大学。
在中国的科学和教育史上,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刘椽先生先后为三所大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应当记住他的名字,他是中国科学和教育大厦上的一根光灿的梁椽。
(本文开始写于2012年,如今做了修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