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饭、吃点心及其它
前几天见到一位朋友的文章,说起当年“上山下乡”,新到一地,方言不同。当地人让去“吃点心”,城里青年以为有饼干糕点吃(这在当年是“好东西”),谁知道当地称吃午饭为“吃点心”。不懂当地方言,闹出笑话,这是发生在江西的故事。后面评论者好几位称他们家乡也有把吃午饭称为吃点心的说法,这几位评论者,东至上海松江、江苏启东,西到湖南长沙。
方言总是有历史的,何况在东至大海西到湘江的广大区域内存在着的方言说法,当然有其历史渊源。只是在历史的进展之中,城市及交通发达之处,方言变化快、受统治者阶层的语言影响大,古老的方言及方言反映的习俗往往也就只能够残存在农村。
据文献记载,秦汉以前我国的普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的饭称朝食,又称饔(音yōng)。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是春秋时齐晋两国“鞌之战”前,齐顷公十分轻敌,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让我们先消灭了他们再吃早饭)。而下午的饭称餔食,又称飧(音sūn)。飧,造字的原则就是“夕食”两个字所意会。饔、飧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老百姓的吃饭。《孟子》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汉代的学者赵岐对此注解道:“朝曰饔,夕曰飧。”清代的《朱子家训》中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其中饔飧就成了“吃饭”的代称,并不在于吃几餐。
一天两顿饭,前些年北方很多农村地区尚是如此。这个习惯由“农村包围城市”出来的军队、政府所继承,一直影响到学校。前些年(现在不知道了),一到星期天,北方很多机关单位的食堂就只开两顿饭。
70年代末,我在吉林大学的时候,星期天食堂的两顿饭,弄得大家只能自己再加两顿(中午和晚上)。我们这一二百个研究生和进修生都是晚上苦读的人,那时候大家都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下午三点钟吃的东西,哪里熬得到晚上十一点钟。中午的时候,也觉得肚子饿。于是,星期天食堂开两顿饭,我们自己倒要加两顿点心。那时候,四人帮是粉碎了,工资却还没有加,出来读研究生或进修生又都是“两地生活”,这是增加开支的事情。而那时候的长春,往往即使有钱也无处购买,大街上只有卖冰棍的。——扯远了,还是说古人。
一天两顿饭,说的是穷人老百姓(古人大多数老百姓都穷)。诸侯、大夫并非如此,他们一天三顿、四顿都可以。《庄子·逍遥游》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郊外游玩的人,带三顿饭路上吃,回来还是饱的),那便是一日三餐的情况。汉代的《白虎通》解说贵族一人四餐的时间和依据:“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莫(暮),食太阴之始也。”旦、昼、晡(下午)、暮(晚上),四餐都有理论依据。《史记·淳于髡传》说齐威王“好长夜之饮”,就更没有限制了。
过去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生活条件好一点,人们总是想多吃一点。这样,在生产力增长一点,人们有些办法的情况下,或者还想多干一点活,早晨吃的早,晚上收工晚一点,于是中午就要多加一顿,稍微加一点,称为“点心”。这就是中午这顿饭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吃点心的起因。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有这样的叙述:“当日是日中前后,员外自入去里面,白汤泡冷饭吃点心。”可见,把中午饭随便吃一点东西称为吃点心是明代就有的事情。现在从上海到江西到湖南的这种说法(据说在湖北、河南等处也有此等说法),应当是很久以前遗留下来的说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这是一种情况,就是在中午加“点心”。
古代,朝食为正餐,所谓飧不过是“馀食”,也就是把吃剩下来的米饭加水热一下而已。既然朝食是正餐,当然,不能够太早了。有些地方索性把朝食推迟一些,到中午再吃,而在早晨加一点食品,也是“点心”而已,简称早点。这又是一种情况了。
到了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生活大大地发展了,市民阶层越来越壮大。有人晚上睡得晚——这往往在经济较为繁荣的城市,有钱的人们会有如同现在的“夜生活”,比如到勾栏看戏、玩耍,于是,就会有“夜点心”。
点心的多少,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的苏州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民风也就最为奢华。那里一天三餐,午餐为正餐,除此之外,在上午九、十点钟,往往要加一点“点心”,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又加点心。而下午的点心,最为繁荣。这样,一日三餐加上两次点心,这是正常的情况。
康熙到苏州,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吃惊,又有点不高兴,问苏州官吏,听说苏州人一天吃五顿饭,这样的吃法岂不是把人拖垮了?(“闻吴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两江总督张鹏翮回答道:这是苏州的习俗(“此习俗然。”),既然是习俗,那么官员们就没有什么责任了。事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
其实,这种习俗不光在苏州,如后来的上海、无锡等狭义的“长三角”各城市都大同小异,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下午三点来钟,江南城市里的“点心店”里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这里需要指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据《现代汉语词典》,北方人(普通话)称饼干糕点为点心,过去一般北方老百姓串亲戚,也都提两包“点心”。而在吴方言中,所谓“点心店”却不是如北方人想象的那样买“饼干糕点”的,而是卖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上所说“点心”之外的一切小吃,例如,各式各样的汤团、面(条)、糕团(各种以糯米粉为主所蒸出的糕和团子)、馄饨、馒头(就是包子)、烧卖、锅贴、粉丝汤、血汤、餈饭糕如此等等,全都是现做现卖的小吃。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点心(糕点)”都是在所谓“糖果店”或“茶食糖果点”里所卖,如《采芝斋》、《稻香村》、《叶受和》等就是这一类“茶食糖果店”。那样的商店店面一般都是“三分天下”,一份店堂陈列糖果(以及青腌蜜饯)、另一份店堂出售饼干糕点,中间那一份是顾客自由活动的地方。如果硬要把饼干糕点称为“点心”,则需称“干点心”,如锡剧《珍珠塔》中有名的唱段就是送“干点心”。
上面说到,下午三点多钟,“点心店”里人山人海,因为那正是下午吃点心的时候。过去,这样的“点心店”一过点就没有东西了,那该吃晚饭了。现在有些综合性的食品店大概不至于那样了。
过去,家里来了客人,正餐时间,当然是吃饭。但是,本地的客人都不会在饭点去访客,不在饭点来了客人,一般也要到“点心店”买出两份“点心”来请客人吃,这也是过去的习俗。
总而言之,各地习俗不同,所谓“点心”的含义和“吃点心”的时间都会有差别。各地的习俗,都与那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关。社会的生活习俗一方面相对稳定且形成一定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总在受到其他地方习俗的影响,与时俱进。
如今经济和人员往来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快速增加,像“吃点心”这样的事情也迅速“全国化”甚至有“全球化”的倾向,各地方的特点正在消除之中。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各人生活习性又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上的幸福感。保持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这对于每个人才是更重要而现实的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