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横戌点戍空心戊”说起
今年是戊戌年。记得小时候读书,有的同学弄不清楚戊戌两个字,一位老师就教了我们一句顺口溜:“横戌点戍空心戊”。确实,这三个字在小孩子那里都不是很常用到的字,学生们不容易搞清楚,有了这句顺口溜,就好记了。
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编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住一些事情,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方法,过去老学究们教小孩子就常常用这个办法,但有时候却是很有用的。这句顺口溜我就是到老都没有忘记。它是哪一位老师教的,我忘记了。这似乎不大应该,但是大概所谓教学就是这样。我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恐怕学生也不见得都会记得是我教的,但是,只要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才干,教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谓“薪尽而火相传”,也有这一层意思在内。
上面所说的这句顺口溜,最好记的地方是最后的“空心戊”,空心就是“无”,无戊同音,只是调不同罢了。记住了一个戊,剩下的记忆的难度便大大的降低了。
其实,与这三个字相类似的还有一个“戉”,音yuè,后人多写为钺。说书的或练武的老是说十八般兵器“斧钺钩叉”的钺,就是这个戉。用它做音旁的常用字是越,越的本义是超越,不按次序为超越。拿着兵器走,谁敢不让他超越?
据说,戊、戌、戉都是象形字,本义都是斧子一类的兵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三个字右面的“戈”都是斧子的本体和斧把,而左面的一撇或竖钩则表示斧子的刃。我很佩服那些认识甲骨文或金文的专家,他们竟然能够在裂纹四起的甲骨或青铜器上分清楚这些几乎一模一样的文字。“以小人之心度之”,他们大概也只能根据上下文在“蒙”。因为即使按照他们“蒙”出来的字,一个个字单独写下来,这三个字还是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都是有点像斧子罢了。这些字的差别。只有在存在上下文的时候,才可以分辨。
也正因为,这三个字的样子几乎一样,所以,在讨论由这些字作为组分,组成其他一些字的时候,那些字究竟是“从戊”还是“从戌”或是“从戉”,就往往会争论不休,搞不清楚。文字的来历即“从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要有差别,要让别人能够看得清楚。秦始皇的“书同文”是一件好事,它使得人们在交流时少了很多障碍。
到了“书同文”的年代,也就是戊、戌、戉都能够分清楚的“小篆”的时代,这些字的意义也早已发生了变化,只有戉还是“斧子”。戊和戌两个字的本义便早就不用了。戊假借给了天干,成了天干的第五位。戌假借给了地支,成了地支的第十一位。戊戌两个字的本义都被人们忘却了。
过了两千多年,如今戊、戌两个字也就是用于表示六十甲子的时候用得略多些。而戊字对于读化学的人应当更熟悉,在有机化学中,有5个碳原子的体系常常用戊来命名。五个碳的烷烃称戊烷,五个碳的糖称戊糖。戊糖是组成我们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重要成分。
戍与上面的三个字略有一点不同,它左面的一撇一点,实际上是一个人字。这个字是会意一人背着一戈,所以是防守边疆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里说“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闾左”的老百姓去戍守渔阳),《石壕吏》中说“三男邺城戍”,都是去戍边打仗。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用“戍边”这个词。所以,如今戍仍是一个较为常用的字。
在造字方法上与戍很相近的一个字是戒。戒字下面的廾(音gǒng)是两只手,双手持戈,当然可以会意警戒、戒备之类的意思了。《周易·萃卦》“戒不虞”,是说戒备意外的变乱,用的是戒字的本义。如今,国家处于紧急状态,要随时准备打仗,称“戒严”。这个词用的也是戒字的本义。《周易·系辞》中说“圣人以此斋戒”,本来“洗心曰斋、防患曰戒”,也是原义,可是后来斋戒一词被用得多了,斋往往成了吃斋,戒成了戒除即禁止,这就是引申了。猪八戒的八戒就是八种被禁止做的事情。
比戒少一竖的是戎。戎字下面的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甲”的意思。这个字一副甲、一枚戈,铠甲防身、干戈杀人,都是兵器,所以,戎是兵器的意思。《说文解字》:“戎,兵也。”说某某与某某“兵戎相见”,用的就是兵和戎两个字的本义。兵字是上面一个斤、下面一个廾,斤就是斧子,两只手拿着斧子,还是要打仗。所以,戎字多表示打仗的事情。我们现在还说某人“一身戎装”。兵可以是参与打仗的人,戎也是如此。屈原说:“操吴戈兮被犀甲”,正是一个“戎”。
所以,从意思上说,戍、戎、戒这一组字,都与兵(打仗)有关,而且至今它们的意义都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