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3月下旬是多数高校开启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和外送盲审的季节,每个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基本学术要求的标准不同。此前很多博文都辩论过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是否该和发表小论文挂钩,辩论的很激烈但都有道理。按照上级部门最新的指示,考虑今年疫情对一些领域的影响,研究生招生也会做适当的扩招,旨在更多的研究生队伍中筛选和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能力的科研后备队伍。但随着上级主管部门近期陆续下发的对科研领域工作的若干指导文件,作为导师以及学校的科研管理者对文件的理解深度不同,但又不得不考虑每个学校实际情况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科研管理、人次培养、绩效可靠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杜绝和减少科研投机行为,减少经费和人力浪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多数培养单位都要求学位和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挂钩,有些课题组甚至在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简单来看就是要求学生申请答辩前必须在指定的级别期刊群里有稿件发表或者录用,否则不批准答辩。对于这一条,站在研究生角度来看是霸王条款但又不能拒绝。但从培养单位和导师角度来看,培养单位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导师付出了时间和经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校几年时间什么成果都没有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一些博友也提及,可以不让研究生发表小论文,只要大论文送审达标就可以,这样防止灌水和发表低质量的论文来污染网络。
大家知道,论文盲审过程中一般都是隐去了学位申请者及其导师的信息,在学位论文最后页面会有作者声明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贡献度,如:以第几作者发表了几篇SC/EI/核心/会议论文。如果学位申请人在读期间发表了几篇论文,那么论文后面的这种声明有一定的保护和提醒作用,评审人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多少情况下都会通过论文评审。但也有例外,可能学位论文申请者发了好几篇SCI/EI论文,但大论文通讯评审却没有过。主要原因是:发表小论文虽然可以支撑学位论文,但学位论文要求系统化且文字表达要规范。研究生可能发表的论文是英文,但汉语写作在学位论文里表现的非常差,或者发表的小论文互不相关,导致学位论文缺乏系统性而无法通过评审。
研究生在校读研期间,一定程度上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主力军,即使做的横向课题,认真提炼下科学问题也是可以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纵向项目的研究内容更容易发表高质量论文。研究生能完整的写好小论文,无论中文还是英文,能在一定期刊上发表实质上也体现了写作水平和科学表达能力的提升,毕竟同行评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回答审稿人提问的锻炼过程。另一方面,研究生积极参与论文实验数据收集和写作,也是帮助导师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双方都有收获,皆大欢喜。
近期和一些导师交流,一些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如果今后不实施科研成果量化直接绩效奖励,那还有必要招收那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吗?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也必须督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如果研究生不愿意参与这个环节,以上级部门文件中关于禁止将学位授予和发表小论文挂钩为尚方宝剑,那么导师又何去何从呢?
实际上,在学位论文盲审过程中,如果学位论文中完成的工作非常新颖,创新性非常明确能让评语人眼睛一亮,即使学位申请者没有发表任何小论文那也是要完全肯定的。这样的论文怎么盲审都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多数的学位论文送审的过程中给评阅者的感觉比较平庸,亮眼的创新点难以获得认同。这种情况下,评阅者估计不得不参考下学位论文末页作者的声明(发表了多少篇)来决定是否给予推荐答辩。一般而言,只要实际真实参与了科研工作,并能端正态度来撰写学位论文,那么盲审过程都是获得肯定的。
作为培养单位和导师,要积极告知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虽然不和发表小论文直接挂钩,但要考虑降低学位论文送审的风险。另一方面,条件允许的话,早期发表一些小论文也是一种必要的科研训练,也是提高文案写作功底的锻炼,也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知道结果很重要,如何引导读者知晓和读懂科研过程更重要。量变到质变是亘古不变的规则,初级阶段必要的写作和论文发表是必要的。在突破了量的阶段,写作更不是问题了,那时候,论文发表估计和古人作诗分享一样的感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