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fei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fei2010

博文

高尔泰《寻找家园》:用手指在墙上挖洞

已有 4820 次阅读 2012-3-12 10:50 |个人分类:评论自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由, 家园, 苦难, 高尔泰

“这是一本在漂泊中写作的书”,高尔泰在《寻找家园·自序》的首句这样写道。我从未真正品尝过“漂泊”的滋味,然而我知道,这两个字对于作者来说,并不是从江苏高淳到兰州敦煌的距离,也不是从中国到美国的距离,而是为追寻意义之家园而不得不背负的悲剧性体验,不得不承受无穷无尽的无力感、疏离感的生命之“轻”;而这样的“写作”,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俄罗斯的那些被放逐流散却精神高贵异常的知识分子们,或是在特殊时期那些坚持“地下写作”的中国文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五十余篇文章也赫然呈现出与当下那些畅销时尚文字截然不同的沉重、肃穆和历史光泽来。

“听从心灵的呼声,是不问收获的耕耘”,我不得不说,作者是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写作的,为此,他只能在浸透了血泪的苦难大地上痛苦彳亍,在历史的夹缝中匍匐爬行。他面对的不是刀枪火炮,而是一堵混沌无序之墙,一种历史中的自然,而他选择的却是“用手指在墙上挖洞”:他真是“笨”得可以!他挖的第一个“洞”恐怕就是《论美》(1956)这篇“不合时宜”的文章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辩论中,高尔泰正“因此而出了一阵子名,倒了二十年霉”。他不认同“美是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却偏偏认为美和美感分不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因此是主观的,表现性的。他说自己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心不在焉地吃喝,心不在焉地对答,眼前的一切仿佛虚幻,而虚幻的东西倒变成了实在。望着楼窗外忧郁的风景,直觉得满天涯烟草断人肠。”这种状态无疑是美妙的,然而却也分明暗示着此后漂泊天涯、苦断人肠的宿命,更有意味的是,他的人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虚幻与实在之间辗转反侧,一面是“美”、“主体”、“自由”,一面是无可撼动半分的权力意志,而他正如同他所看到的被兵士训练的那匹桀骜不驯的烈马,“一次次从地上翻腾起来,颠倒跳跃不肯就范,鬃毛飞扬如黑色火。一旦甩掉骑手,就前脚离地地站立起来,颤巍巍一阵哀叫。”(《<论美>之失》)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匹“笨马”,不懂得就地俯卧,乖乖就范,却只会“瞪着惊讶的眼睛,看世事如魔幻小说”。

然而,在我看来,“生活”远比小说更像小说,而“生存”却似高尔泰写下的这些散文,如“梦里家山”,如“流沙堕简”,那些微如蝼蚁的生命,带着各自残缺的故事,在历史的风沙荒漠中转瞬即逝,有的甚至还来不及区分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而“我”也在这革命的风暴之中,被打磨掉许多纤细精致的感觉的触须,变得粗糙与刚硬。“我要的已经不是虚幻空灵的诗与美,而是足够的食物、休息和睡眠,是火与剑,野性的叫喊,掀天揭地的狂风暴雨。一切梦想家、议论家、感伤家、爱美家,包括过去的我自己,对于我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月色淡淡》)特殊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必须与过去的“我”诀别,成为另一个异化的“我”,一个出离“梦游”而变“聪明”的我:这是直面生存、无奈而痛苦的呐喊,又何尝不是撕心裂肺、痛定思痛的哀嚎?当作者抱着女儿深夜坐在亡妻墓前,期待与她灵魂相见却不得的时候,“月照大漠,天地一片空白”,肉体复活,而灵魂死亡,这又是怎样的苦难和残酷?

正如作者曾经所写的那样,“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自由的前提,而自由是生命的意义。但是许多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例如宝石的结晶,窗玻璃上的冰花,像书法一般在岩壁上纵横交错的枯藤,不是都因为它们表现在人类美感中的形式,与上述人类生命力运动的结构模式相类似,即所谓异质同形,因而就具有一种生命的意味,而成为自由的象征吗?我们的感觉随着这种形式运动时所体验到的自由的快乐,不正是审美经验的现实的内容吗?”(《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艺术是自由的创造”,而生命应当是自由的生命,那些被禁锢在刚硬沉重的铁屋中的桀骜不驯的灵魂,理应发出几声天籁的呼啸,一种情不自禁的绝叫。高尔泰说他写作这本书又像是在墙上挖洞,我禁不住想:在写完“天苍地茫”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的“手指”该是怎样的面目?!

在书的最后,他说,“我们的许多故事,也都是笨出来的”,然而,在今天这个人人格外“聪明”的时代,我想,恰恰是如高尔泰这样的“笨”,才足以让故事长存,让我们肃然起敬吧!

1700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757-546811.html

上一篇:思:火车之途
下一篇:中国作家网-今日批评家-今日阅读-江飞的推荐
收藏 IP: 202.112.90.*| 热度|

3 武夷山 陈静 孔晓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