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认知》(别尔嘉耶夫);《思想与乡愁》(崔卫平);《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寻找家园(增订版)》(高尔泰);《爱着你的苦难》(江少宾)。
一、[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推荐理由:作为“20世纪俄国黑格尔”,“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预言家之一”,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意义在于:无论是流放,还是流亡,他总是持之以恒地探究俄罗斯民族之魂及其历史命运,在此书的下篇《俄罗斯的命运》中,他详尽分析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并以此来揭示俄罗斯之魂及其历史命运;而即使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也是以“哲学自传”的独特形式,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历程进行反思。这本书既是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的总结与概览,又是在俄罗斯思想文化甚至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的一次灵魂漫游,一次“自我认知”的超越。
二、崔卫平:《思想与乡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富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的思想文化随笔,作者从观察自身出发,谛听来自黑暗的、民间的或公共空间的被压抑和被驱逐的声音,通过追寻中外思想者(如索尔仁尼琴、海因里希·伯尔、王小波等)的足迹,反思当代人文精神的境遇,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中,建构她所希冀的体现人类尊严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价值理想。无论灾难、人性、尊严、爱,还是思想、乡愁以及人性的幽暗意识,对于崔卫平来说,最重要的是命题是——“建设我们自身,如同建设这个世界;观照我们的精神,如同观照我们的物质”,而思想即处理自身黑暗,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高尚的一种痛苦。
三、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推荐理由:“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对于熊培云来说,“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小堡村就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或象征。这块微小如一粒沙尘的地方,是作者洞察时代兴衰与人生沉浮的窗口,蕴藏着一群小人物寂寞而鲜活的命运和难以估量的力量。在书中,熊培云像个勤勤恳恳的农夫,躬耕于田间地头,以文字为耙,以思想为犁,梳理了百余年来的中国史和乡村史,其间交织着自身个体生活的真切体验,以及对时代命运的整体分析和深刻焦虑。这种知识分子的焦虑同样弥漫在他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中,然而它们潜在的旨归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在沉沦中见出希望,在历史中见出人心,为转型期的中国凝聚自由而宽容、平等而向上的力量。
四、高尔泰:《寻找家园(增订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推荐理由:按作者所言,这是一本在漂泊中写作的书。当面对一堵混沌无序之墙,一种历史中的自然,他选择了“用手指在墙上挖洞”的方式来寻找精神的家园,在浸透了血泪的苦难大地上痛苦彳亍,在历史的夹缝中匍匐前行。高尔泰坚信,“美是自由的象征”,“艺术是自由的创造”,这是他的美学观、艺术观,也是他坚定不移的人生观。书中反复回荡着的是一个思想者对生命、生活、自由、自我的深刻洞察和体悟,对于他以及这本书的每个读者来说,生命应当是自由的生命,那些被禁锢在刚硬沉重的铁屋中的桀骜不驯的灵魂,理应发出几声天籁的呼啸,一种情不自禁的绝叫。
五、江少宾:《爱着你的苦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推荐理由:在安徽“70后”实力派作家江少宾的散文世界里,我们总能看到他在生命体验的通道里埋首挖掘的身影,看到他对底层群体的精神抚慰与人文关怀的光芒,并以小说化叙事重新发现、创造并确立了散文的新秩序。《爱着你的苦难》是江少宾的第二本散文集,他对乡村爱情以及底层苦难的刻画和领悟依然是精准而苍凉的,这精准或许是因为他曾经的记者身份,使他的洞察能够穿越表象,而这苍凉则是因为他始终珍视生命中的那些疑惑,对世道人心、生存苦难孜孜以求地参透。“散文是写作者的心灵史,它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向度:真诚、自由和担当”,这是江少宾的散文理念,而当我们面对生命中那些无可避免的疑惑时,我们要做的也恰恰是真诚地对话,自由地思考,坚定地担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