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读书会笔记(一) 精选

已有 5703 次阅读 2014-6-3 22:12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功利主义, 道义论, 反思均衡

      每次参加完动保读书会之,都感觉收获颇多,只是由于拖延症入骨,一直没有把那些珍贵的细节记录下来。现在答辩结束,终于有了大段空闲,于是从头开始记录。由于我感兴趣的范围比较狭窄,而读书会的主题又非常广泛,所以这些记录会有很多错漏之处,请大家多多修正和补充。

 

      今天看到新闻上说,招远血案嫌犯的住所墙上有“残杀、虐杀、杀牲口、打狗”等字样,我意识到对于人的残忍和对于动物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继续对于动物的生命无动于衷,那么有什么理由相信“人的生命在未来会得到更多尊重”?

     

读书会笔记(一)


       第一次读书会是2012年11月18日,主讲人周伊园讲了《动物解放》第一章。


       讲完后开始讨论。我提了一个问题:“这个书似乎只关注了单一的维度,我觉得说不通。反驳杀戮动物,是否还涉及一个管理成本的问题。比如我们对于杀人的顾忌,有时候并非出于对人类生命的爱护,而是出于对法律的忌惮。而法律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编了号,所以被杀了之后,可以以一种较小的成本来发现。但是如果对每一头动物也编号,并且以法律手段来保护,这样成本太高。”


       蒋老师听完后,问周伊园怎么回应。她回答了一番后,蒋老师说:“如果我是彼得辛格,我会这样回复你。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伦理学层面的问题,而你谈论的是法律问题。我们讨论的是该不该的问题,而你谈论的是能不能的问题……”


       我说:“也不是吧,我不是谈论具体的法律,而是说,如果操作性非常差的话,是不是也不应该管?”他说:“举个例子,比如伦理上规定夫妻都应该保持忠诚,但是在实际中,通常不一定能做到这点,会有例外发生,也就是说执行性很差,但是大家普遍还是认为夫妻应该保持忠诚吧?”我当时听得不太明白,于是他想了想,又换了一个例子:“比如清华的自行车失窃率很高,因为防范比较困难,也就是说执法成本很高,但是大部分人不会因此而认为偷车这件行为是应该的。”这样一类比,我就明白了。


       接着我问:“作者把有缺陷的人、婴儿与马、狗之类进行类比,说明如果我们不忍心杀害小婴儿,那么也不应该杀死马、狗等等。不错,我也承认从智力、语言能力上而言,马、狗确实和小婴儿类似,甚至智力水平还要高一点。但是这里完全忽略了感情的维度,比如,如果一个婴儿有缺陷,但是他的亲生父母肯定还是舍不得杀他吧。”

      蒋老师于是问周伊园:“你会怎么回复她?” 周引用书里面关于“平等”的观点。蒋老师说:“你这样的回应是不成功的。因为她在说另一个层面的事情,而你仍然在你自己这个层面说事,所以你并不能说服她。”  接着他说:“这里面确实有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西方文化更看重个体的感受、价值等等,而东方文化更看重感情的纽带,比如家庭、人伦之类。所以西方哲学家讨论问题时会忽略掉这些东西。但是当我们加入东方文化的考虑,并不会推翻他原来的理论,反而可以丰富和充实它们。比如,有些动物也是社会性很强的生物,如果考虑进群体联系这个维度,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伤害它们了——比如蜂王、我们杀了它将会影响到整个蜂群;而一个具有先天疾病的孤儿,如果我们杀了他可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但是我们并不忍心杀害一个孤儿,所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杀害一只蜂王了。”


       又一个问题:“作者说‘人们不想知道会使心情沉重的事情,所以对那些有关动物的真相故意视而不见。’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啊。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从人的伦理学上讲,人也有权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呀。比如说报纸上杀人的报道,我也知道杀人不好,但是我选择不看,也算不上错误啊。”蒋老师回应:“如果我是彼得,我会说,如果一件事情不是你引起的,你可以选择不看,但是如果是你引起的,你就不能够回避了。” “但是有些事情实在是隔得太远,关系太间接。” 他说:“是的,所以这就不是针对个人层面的批判了,而是针对制度层面的批判。”


       蒋老师还提到了罗尔斯的“反思均衡”理论,即“哲学家一步一步推出来的结论,最后有可能跟某些人的伦理直觉相符,于是他们就很开心;但是有些时候,与哲学家推出来的结论有可能跟部分人的伦理直觉相悖,这就容易引起争论,比如安乐死。”我想到,有些时候,大众心理层面的东西可能和哲学家推出来的东西是相似的,但是大众媒体反而会推崇一个相反的观点。比如安乐死之类,可能哲学家和某些普通人都是认可的,但是我们在报纸上,经常会看到‘某个女人照顾植物人丈夫,几十年如一日’之类的。。。蒋老师说,“伦理直觉”通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    


       周伊园提问:“动物为什么可以吃动物?”蒋老师回答:“首先,人类不吃动物,我们这是从伦理学上加以考虑,而动物没有伦理自觉能力,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动物吃动物可以调节生态平衡,比如狼吃病羊的例子;第三,动物吃动物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欲望。”


       后来还谈到古典哲学的德性论、美德论;功利主义(从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原则来讨论);还有康德的道义论等等。如果从功利主义出发,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我们杀害1个人,用他的器官来拯救另外5个人,那么这是合理的;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是,如果5个男孩强奸1个女孩,这5个男孩的性压抑得到了释放,这也是合理的。但是从伦理直觉来看,显然后一个例子是很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康德的道义论来解释:他认为首先要判断对错。有了对错的标准,那么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考虑到被害者的自身感受。在肉食这个问题上,人们的“伦理直觉”往往和“功利主义”是一致的,比如大部分人都认为用肉食来补充人体营养是合理的,而不会去考虑动物的痛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入“道义伦理”来说服肉食者了。


       最后,蒋老师说:“动物保护者有时候很讨厌这些动物伦理学的讨论,因为很烦人,本来很简单的要爱护动物,结果总有些聪明人想出一些伦理困境来刁难你。越是精英,就越是烦人。”(话说,我一直都以为学哲学的人很享受吵架的乐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193-800166.html

上一篇: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就像一场心理治疗
下一篇:回忆像个说书的人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29 武夷山 曹聪 刘波 李伟钢 蔣勁松 李学宽 陈安 辛晓十 王春艳 韦玉程 赵斌 刘伟 钱磊 强涛 木士春 毛宁 李璐 陆俊茜 龙涛 李泳 徐大彬 王达伟 丛远新 黄灿平 刘洋 廖晓琳 刘庆宽 陈小润 GUOL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